忙忙碌碌又一年,忙了才有祿,待到過大年,親友終于團聚一處,咱不就是圖個好吃好喝好玩么!
年夜飯的記憶來自舌尖,而吃年夜飯又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眼看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圓,心頭那種充實感真是妙不可言。也許不是每家都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但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寓意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年年有余”。廣東人的年夜飯最強調好彩頭,餐桌上必然出現雞、魚、蝦、炒丁、豬手、蠔豉、生菜等,寓意“年年有余”、“百花齊放”、“人丁常旺”、“好事源源”,可謂一道菜一個“彩頭”。當然少不了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而最后多半都會來一份甜點,祝福往后的日子也要甜甜蜜蜜。
合家歡宴的背后當然最少不了主婦們的忙碌。進入農歷十二月,家家戶戶的媽媽們就開始忙碌著準備年貨,早早地安排煮肉、炸丸子等事情。記得小時候過年,一大家人團團圍坐在一張棗紅色的大桌子旁吃飯,奶奶的位子卻總是空著。她在廚房進進出出,總覺菜少了,要去多炒幾個。嘴里說著“恁(潮汕話,你們)先食,恁先食”。等家人再三喚她過來吃,她才搓著兩只手,笑瞇瞇坐下來,沒吃上幾口,就又站起來到廚房炒菜了。等到大家年夜飯吃得舒齊了,她就一個人躲到房里去包給兒孫的“壓歲錢”,然后又要收拾碗筷。一頓年夜飯,都沒吃上幾口。
后來奶奶去世了,一起吃年夜飯的也只有爸爸媽媽了。好像是約定俗成似的,那個總是空著的位子變成媽媽的。從小年夜忙到大年夜,媽媽的的圍裙就像沒有解下來過一樣。而那一天,媽媽顯得特別精力充沛,揀菜、洗菜、炒菜,忙進忙出。
近幾年媽媽年紀大了,不像往年那樣能忙了。我們改到去飯店吃年夜飯。吃著吃著她就會說吃過年夜飯就大一歲了,誰誰今年幾歲了,誰誰再過半個月就要生日了……家里所有人的年歲、生日,媽媽都記得,而媽媽的年歲、生日卻沒有一個人能記得清楚。吃過年夜飯,媽媽免不了要叮囑獨自居住的我:“明天回家吃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