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一】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閱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一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其中“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后進學生的轉化”部分給我印象最深。
工作以來,與不少“后進學生”打過交道。這些學生當中,有一些是學習困難,有一些是行為習慣差,而還有一部分則是二者兼有。雖然我只是一個副科老師,但出于教師的本能,我希望我教過的學生都能夠成績優異品行端正。甚至有時候我還會幻想我的“諄諄教導”能夠影響他們,甚至改變他們,但總是事與愿違。因此我會因為這些學生而感到苦惱。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遇到那么差的學生就是自己運氣太差。總覺得自己真心真意的為了他們,他們難道真的就不能體會老師的苦心?灰心失望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是付出的不夠,還是方法不當呢?”這本書中的三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一、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們即使在指出學生不足時,也不要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要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力。錯誤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老師錯了也要公開向學生道歉,用心靈贏得心靈,用真誠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被后進學生真心接納了,他們就會因親其師而信其道了。二、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為人師者不但要引導后進孩子“善于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要鼓勵他們勇于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還要有耐心等待后進學生循序漸進的拔除自己各種缺點的“雜草”,讓他們通過自我控制逐漸減少犯錯的次數。三、不以分數論英雄。我記得,有一美國中學校長在學生畢業演講時對畢業生說:“得A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未來靠你們;得B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的棟梁是你們;得C的同學,祝賀你們,母校的捐款等著你們!”人生存于這個世界上一定都會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賦,不必千軍萬馬過高考的獨木橋,對于后進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發展其愛好,引導他們學會做人之本、學會生存之道。
之后書中“我和萬同的故事”真實、感人地再現了后進生轉化工作中的艱辛、多折。從這個教育案例中,我得到以下幾點感觸: 對于學生不要以貌取人;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謂的優生其實也許一開始并不優秀,而是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被接納、被認可、被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體驗,當我們有意識關注到孩子的需要時,我們便會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于是,我們理解他們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與后進孩子溝通時,當我們習慣與孩子心理置換的溝通方式時,于是,我們對他們的積極關注會多于消極關注,正強化會多于負強化,此時,你便是在為后進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
最后借用李鎮西老師的一句話,用以共勉,“愛,當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讓我們都來努力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師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二】
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李老師曾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李老師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師生之間多么樸素,多么和諧的情誼呀!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后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恒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三】
什么是教育經典?經典就是你反復閱讀,每一次回味都會有新發現;經典就是你任意選取書中的一個片段也能對教育教學有所啟發;經典就是貼近生活,貼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或許有那么一幕情節剛好與自己的經歷發生了交疊。今天,我捧起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細細體會書中的教育故事,每一次閱讀,腦海里都是他的經歷與我的學生,我常常想是要怎樣的一位老師,能得到每一位學生的愛戴,是要怎樣的一位老師,能夠將學生管理得秩序井然,又是怎樣的老師,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心中充滿希望的孩子——祖國的未來,我似乎在書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李鎮西老師真的是將這句話用自己的行動書寫在他的教育道路上。你看書中那一幕幕師生的畫面:學生生日時老師親手送上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常常有老師說,我們是在苦中作樂,苦的是教育的過程艱辛,樂的不就是學生對老師的關心與支持嗎?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從大學接觸教育專業開始,我就常常會想以后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能為孩子做些什么,是上好每一節課教會他們專業知識?還是管理好班級秩序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其實這些都很重要,每一位孩子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需要教師或家長的正確引導,我希望能做好每一位學生的指路人。但是現在真的成為了一名教師,我發現要做的遠不是想得那么簡單,所謂理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往往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看到李老師在剛步入教育行業的時候也曾有過迷茫,有過困惑,但是他有他的精神目標,他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教育思想,對于李老師來說不僅僅是一句空話,而是深深融入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他一直以來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李老師這種廣闊的胸懷、對教育的堅守不正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不斷追求的嗎? 書中的事例太多太多,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萬同學生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后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無法速成,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而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人們總是不免浮躁與急功近利,而教育是最不能急躁的事,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對孩子的耐心與恒心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了。萬同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的思緒翻涌,我問自己,如果你的學生中也有一個“萬同”你會如何待他?如何去對待他的反復?我也許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想沒有那么多的勇氣與毅力。面對一個“萬同”尚且那么困難,可想一個教師面對那么多的后進生該是多么大的挑戰,但是,李鎮西老師是怎么做的呢——長期地像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我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與信心。
合上書,我告訴自己,教育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收拾好思緒,我要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