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閱讀與家風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與家風讀后感【篇一】
家風,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一定家庭文化的沉淀,是一代一代家族美德的傳承。
良好家風,無言的教育,如春天的雨露,潤物細無聲,福澤子孫后代。
好家風,道德的“涵養池”
道德,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做人做事的底線。道德表達的是靈魂之美,體現的是理想、正直、良知和責任,其內涵是寬容、和善、真誠、大度。好家風往往把崇尚家庭倫理道德,塑造人格精神的高尚,作為第一準則,因此為后人鋪就一條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好家風,是用行動傳遞道德之美。漫漫人生路,也許行走在風云變幻的官場,也許行走在激流滾滾的商場,也許行走在復雜多變的各種職場。無論你身處任何崗位、任何場合,你良好的品德修養都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應涵養身心、注重品德修煉,用行動傳遞道德之美,塑造為人向善、心靈純潔無私的良好社會形象。
好家風,弘揚的是傳統美德,產生的是道德力量。自古以來,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重要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作為一個家庭,若把傳統美德融人生活之中,好家風自然會形成,家庭成員的修養自然會提升。這就如同天然的“道德營養液”,從小喝著長大,自然而然學會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好家風,講究厚德載物。德如大地,厚德才能夠萬物生發。道德的涵養,在于把一切名利、金錢和地位看作是身外之物。把德作為家庭價值取向,在于促進家庭成員對道德的堅守。家庭對于子女要求最重要的不應該是物質給予,而是把握修行,把握品行,通過自律提升社會公德和社會秩序的意識。
道德,表達的是靈魂之美。作為一種修行,可以說是代表人生價值永恒的標志。道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升華。周游道德世界,其實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包容、善良、誠信、友愛和仁慈的美好中徜徉,在這個世界里體會人生的根本,才智的動力,言行的鏡子,成功的向導。
品德的高尚,意味著人格的偉大,意味著人性的美好。積蓄美德,就是積蓄財富;傳承美德,就是傳承精神。
在吉林省邊陲,鴨綠江岸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活躍著一位專門為留守老年婦女服務的女企業家金光玉,她在商業經營中注入傳承美德的思想,并教育自己的女兒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金光玉是一位單親母親,年輕時代就一個人帶著女兒艱難生活。因為離婚,因為單親,女兒沒有考上大學。為了教育女兒成人,她為女兒立下規矩,沒有工作自己創業。為引領女兒,她創辦綠化公司,開發綠化產業。幾十年種花種樹,形成可觀的百合生產基地。她組織50多名孤寡老人成立合作社,帶領她們走致富道路。組織留守老年婦女種百合,她提供種子,協助銷售,為老年婦女積蓄了生活來源。
從幫助老年婦女到引領大學生創業就業,她把產業延伸到省城,在一所民辦高校創辦起“百合咖啡屋”。這個咖啡屋半價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并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就業培訓。她對女兒說,我們在創業過程中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所以我們必須把這種關懷傳承下去,做到創業、善良、仁慈,幫助最困難的人群,而且要堅持下去。
“創業、善良、仁慈”,成為金光玉對女兒的家風教育。女兒在母親創辦的“百合咖啡屋”打工,她把咖啡調到醇香,她為大學生提供最優惠的服務,她為不喝咖啡的大學生提供學習空間。很快,這個咖啡屋成為來自于天南海北大學生交流的天地,學習創業的樂園。
金光玉作為單親母親,因為未能幫助女兒考上大學而自卑了許多年,而她經過努力把女兒培養成為創業者、奉獻者,她的心終于得到了釋懷。
好家風,流動著遠行的力量。從小生活在一個有好家風的環境里,并不會感覺到束縛和困境,情不自禁地會產生一種正能量,那就是追求人生價值的最大化。好家風是在抒寫人格精神的高尚,把道德注入人生,使得人的心靈有德行的守護。
20世紀的90年代,深圳一個普通的雇傭家庭里,發生了一件平凡卻讓雇主難忘而感動的事情。郭女士從家鄉東北的大草原來到經濟發達的南國深圳,在一個富裕家庭做了保姆。她每天的任務是洗衣、做飯,送雇主女兒上學。她勤勞能干,把一個家料理得井井有條。要過春節了,主人聽說郭女士家有年邁的老母親,就把一大包放了幾年舍不得丟棄的衣服送給郭女士,讓她洗洗帶回家給母親。郭女士很高興,對雇主的饋贈連連表示謝意。晚上,當雇主下班回到家,突然發現寫字臺上放了一摞被水浸泡過又曬干的人民幣,數一數,5000元。郭女士告訴雇主,是清洗舊衣服時發現的。雇主感動之余說,這些衣服放了好多年了,里面的東西我們根本不記得了。這是意外收獲,送給你作為我們家里的道德獎金。
郭女士婉言謝絕,說:“我勞動,得到應得的工資就已經滿足了,絕不能索取多余的錢財,這是我80歲母親的囑咐”。雇主在郭女士筆記本上發現一段感言:“遠走他鄉,做人要好,做工要強。,’原來,郭女士是因為丈夫做生意投資失敗欠了外債,她是為還欠債特意跑到經濟發達的深圳打工。千里迢迢,她把自己的德行擴展到祖國的最南端。有母親的囑咐,她力量倍增,一定會實現自己的愿望。
家,過河的橋,乘涼的樹,歇腳的屋,也是自我修養的大課堂。一個好的家庭,又有好的家風,如同春風拂面,溫暖人心。沉浸在道德“涵養池”里,足以給我們一生的凈化。
閱讀與家風讀后感【篇二】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一個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歡看書,喜歡思考,那么,善良、誠信、孝順……這些良好品質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還記得保爾•柯察金看到冬妮婭家里書架時的心情嗎?梁曉聲說,他也有過這樣的切身感受。“小時候家里窮,看到別人家里的書架,那樣兩塊木板,卻架起了一個無比偉大的世界。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
給80后、90后
“當家里的小寶寶開始環視自己的小家時,他會看到一處書閣,里面的東西和人類的關系既古老又親切;這雙新生的眼睛還會看到父母的一種姿勢,叫做閱讀,安靜而神秘;慢慢地長大了,他會問“這里面有什么”,你就可以帶著他進入那一個個絢麗的世界……”
“當孩子還沒上學就有了‘朋友圈’,當孩子碰到問題只會上網搜索答案,你會因為他跟上了時代而感到由衷欣慰嗎?還是因他們只知道網絡上的碎片信息,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關于書頁和屏幕之爭
“必須要讀紙質書籍。即便是發明了電腦、手機的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科技大咖仍然要求自己的孩子閱讀紙質書籍,而且專門去知名大學要來一份份長長的書單。因為,手機上的碎片化的知識并不能建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網絡上的文學作品是不是都不能讀呢?
雖然自己不上網,梁曉聲卻認可網絡作家的存在,“他們能夠一天一兩萬字地寫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娛樂大眾,才華不可小覷。”現場,梁曉聲還“喊話”網絡作家,“期待你們回到純文學圈,寫出比僅僅講故事意義更大的作品,豐富讀者的精神世界。”
“最”是中國人特別喜歡用的修辭現象
一位大二的工科男表示要以自己的問題“拋磚引玉”, “主持人介紹您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時,你是怎么看的?”
“老實說,這句話我恰恰沒聽到。”梁曉聲談到,六七十歲的人了,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關于這個問題,他關注的是“最”這個修辭現象,一個中國人所特有的修辭現象。
這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在中國興起的修辭現象。中國人特別喜歡用的是“最”,比如“最著名的作家”、“最愛的人”、“最美的風景”。而在西方語言中,遇到這種情況會用一些其他的形容詞來修飾。
大學課堂,梁曉聲為不發問的同學著急
梁曉聲談起曾在一次課堂上,他讓學生提問題,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提啥是好。他接著說可以提生活問題包括戀愛問題,總之你們要提問題。還是無人應答。他說,“你你你五名同學用一個星期準備問題,但是下一個星期我上課,這五名同學都不來了。”
光是背誦記憶知識,“拿了這樣的證書有什么用呢?你的感性腦區還沒有活躍起來,你的理性腦區也沒有活躍起來,而我們大學的作用是要使這兩部分腦區活躍起來。”
梁曉聲說,為了考研,大學生們都在不斷地記錄,背誦,卻缺乏思考不會提問題。只用了大腦的記憶腦區,而忽略了感性腦區和理性腦區。
關于做人的好多道理,只有通過寫作文才能達成
“只讀不行,不僅讀,還要寫,讀不是最主要的,寫才是最主要的。”梁曉聲非常看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他認為,寫作文這件事是直接開發孩子的感性腦區的方式。
就拿“毋以善小而不為”來說,學生背一百遍還是那么幾個字,不可否認的是,從小背到大肯定會有影響。但是,梁曉聲說,另外一個方法更直接,我們把它化成一個小故事:
海灘漲潮,大量的小魚被卷到沙灘上,太陽升起,把沙灘曬的灼熱,魚兒在蹦跳掙扎,一個孩子撿起一條小魚拋回大海又撿起一條小魚拋回大海。大人對他說,這樣做沒有意義,下一次漲潮還會如此,而小孩子說,但是對這一條小魚有意義,他把又一條小魚拋向了大海。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傳達了毋以善小而不為。
如果孩子可以通過類似的感受,寫了作文,不僅對他自己是一次人生經驗的思考,對其他孩子的影響也勝過去背古文。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已經給你買書了,好東西都在這里了,你要去讀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