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_第1篇】
初次捧起這本書,只知道它是一本關于身心靈的著作,想來應該是很枯燥無味的吧!后來才發現這本書把心靈的哲學、人生的思考全都融入一個小說里,我們隨著主人公一起與老人對話,深入淺出地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地探索,于是很快便勾起了我的興趣,不由自主地隨主人公一起去探尋“真我”。
人生可曾有“真我”?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這也就是真我,真我一直都不曾離開我們,那我們為什么有時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呢?我想正是因為有了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而讓真我被封閉起來。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但我想如果我們隨著老人的引領去找尋真我的話,會讓自己越來越喜悅。
“真我”--愛、喜悅、和平,我想,正如老人所說:一個沒有吃過冰淇淋的人是不會有對冰淇淋的渴望,也許正因為我們都享受過“真我”,所以今天聽來對于它才會有如此熱切的渴望,不以外在為轉移的發自內心的喜悅與和平,恐怕是生活在凡塵中的蕓蕓眾生所望塵莫及的吧!
人生若只有“真我”!
每次捧起這本書,總能讓我的心靈回歸寧靜,不斷地去探尋真我,重新審視自己。現在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相信隨著內容的深入,會讓我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也會努力去探尋“真我”。
人生若只有“真我”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_第2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臺灣的張德芬女士,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并沒有其他的想法。后來我發現它不僅僅觸動了我的心靈,同時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體會、去實踐的。
這本書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對話,講述了現代人對于追求“真我”的意義。這也是一本讀起來很安靜的書,能讓人感受到靜心閱讀的興趣.小說的開始,女主人公若菱問老人一個問題:為什么現代人的追求越來越多,而快樂的人卻越來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在追求金錢、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的東西,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作者總結的五個詞:愛、喜悅、和平。其實我們內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這五個字,而我們總是被“小我”牽著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抬不起頭,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雙眼,有的人生活沒有目標就像無頭蒼蠅,有的人因為追求過于遙遠的東西而陷入痛苦。我們好像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我們為什么總是不快樂?“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么一旦外在的物質消失了,快樂也就不復存在了,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內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悅”,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的,是對自己的真正的認同。這就是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需要外在條件來創造的,而喜悅是由真我內心發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著陽光的綠葉、一個嬰兒的笑容。如何了解真我呢?那需要實現思想與身體的聯結。我們的思想多數在思考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事情,很少活在當下。
在書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別人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卻讓我感覺到其中飽含了豐富的意義。女主人公若菱在事業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里受到老公的欺騙,她感到憤怒、委屈等很多負面情緒。老人讓她學會“臣服”,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就是不可改變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來就是該考慮遠離這個好友,還是繼續做朋友?繼續維系婚姻,還是解除婚姻?這才是自己事情。書中總結既成的事實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處理才是我的事。很多時候都會為老天的事傷腦筋,比如堵車,已經發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與其煩燥、生氣,不如戴上耳機聽歌,進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對若菱的保證: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實不然,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于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以后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當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細細咀嚼體會,最后我把小說的結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_第3篇】
當我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真正的明白心靈的修煉真的是一門需要不斷提升的課程。
當我遇到很多事情時,自己一個人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結局時,我終于學會了用一種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我自己了。
我是在走著自己的朝圣路。
當我明白很多的時候,人必須和真我真正意義的接觸,了解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身體建立一種連結,運用一種瑜伽和呼吸,真正意義上讓自己放松,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當我經歷痛苦、背叛、欺騙,當我愛過、痛過、哭過之后,我學會了臣服。就是接受一種現實。因為你無論多么的感覺不幸,但是既定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當你接納了臣服的時候,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時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是臣服。”
當我們從小到大,總是有師長、朋友、親人告訴我們要勇敢、賢惠、誠實、獨立、出人頭地等。我們對這些一直都是信以為真,卻從來沒有挑剔自己腦袋里的東西。它說什么,我們就相信什么。接受了這么多的應該和理想,我們于是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評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天所思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所以第一我們需要一種冥想,一種寧靜,什么也不去想,就是保持一種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