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第一枝】詞牌名。據傳為唐人呂謂老所首創,原為詠梅而作。又名《瓊林第一枝》。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史達祖宋詞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東風第一枝
詠春雪
巧沁蘭心,偷黏草甲,東風欲障新暖。謾凝碧瓦難留,信知暮寒輕淺。行天入鏡,做弄出、輕松纖軟。料故園、不卷重簾,誤了乍來雙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舊游憶著山陰,厚盟遂妨上苑。寒爐重暖,便放慢春衫針線。恐鳳靴、挑菜歸來,萬一灞橋相見。
【注釋】
①東風第一枝:相傳呂濱老在宣和年間首創此調詠梅。
②草甲:草之外表,如甲衣,因此得名。
③行天入鏡:來自韓愈《春雪》詩:“入鏡鸞窺沼,行天馬度橋。”
④憶著山陰:用王徽之雨夜訪戴典故。晉山陰王徽之雪夜泛舟剡溪訪問戴逵,到戴門前而返,人問故,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
⑤挑菜:《武林舊事》記載“二月二日,宮中辦挑菜宴,以資戲笑。”
⑥灞橋:在長安城外,此借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城外。
【賞析】
這是史達祖的詠春雪詞《東風第一枝》。最近頻頻想起那最后一句來:恐鳳靴、挑菜歸來,萬一灞橋相見。寫的真好,雖然說不清楚原因。讀起來好像有什么典故在里面,好像有很多故事在字的下面,其實并沒有。詞里是多花的,菜很少見,挑菜更不用說了。這一句“鳳靴挑菜”,讓人想起李白的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一種強烈的反襯和天然的融洽。在看了后代傳奇故事的眼睛里,由這一句可以聯想到落魄之后的大家女子,難掩那一段高貴的風儀 ——就像《鎖麟囊》的唱詞:“換珠衫依舊是富貴模樣。”其實一念之下就想到王寶釧了。原本是怕鳳靴踏雪,為泥所污,漫漫的聯想之中,卻多了這些自愛、期待、惶然。
過片續寫春雪中的景物。柳眼方青,蒙雪而白;杏花本紅,以雪見素,狀物擬人,筆意精細。接著筆意一轉,連用兩典寫人。“舊游憶著山陰”,用王徽之雪夜訪戴逵,至門而返的典故:“后盟遂妨上苑”,用司馬相如雪天赴梁王兔園之宴遲到的故事。梅溪頗具浪漫氣質,面對一派雪景,不由想起古之文人雅士踏雪清游的情景,不禁心向往之。“熏爐”二句,上承“障新暖”及“暮寒較淺”之意。春天已來臨,春雪卻意外降臨,使閑置不用的“熏爐”重又點起;春雪推遲了季節,冬裝還得穿些時候,做春衫的針線且可放慢。后結二句補足前兩句。“鳳鞋”系婦人飾以鳳紋之鞋。“挑菜”指挑菜節。唐代風俗,二月初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觀其間,謂之挑菜節。宋代沿襲了這種風俗。“灞橋”句又用一雪典。據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鄭綮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這里擴展開來說,暗示即使到了挑菜節,仍是寒氣未褪,人心倦出的因素仍在,暗示出詞人心境在這大地復蘇時節的凄涼仍舊。江浙一帶有民諺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挑菜節下雪不足為怪。
這首詠雪詞立意上雖無特別令人稱道之處,卻給人以美感,而成為梅溪詠物詞中又一名篇,其妙處全在于其精工刻劃。此詞題為“詠春雪”,卻無一字道著 “雪”字,但又無一字不在寫雪。且全詞始終緊扣春雪纖細的特點來寫,“巧沁蘭心,偷粘草甲”之春雪,決不同于“戰罷玉龍三百萬,敗殘鱗甲滿天飛”之冬雪, “碧瓦難留”、“輕松纖軟”均準確把握了春雪的特征。這首詞詠物又不滯于物,前結及下片“舊游”以下六句,均不乏想象與議論。虛筆傳神,極有韻味。梅溪精于鍛句煉字,如“青未了、柳回白眼,紅欲斷、杏開素面”這一聯,以柳芽被雪掩而泛白稱之“白眼”,又以杏花沾雪若女子涂上鉛粉,而謂之“素面”。在不經意中用了擬人手法。“青未了”、“紅欲斷”,準確地把握了分寸,筆致細膩,空靈而不質實。后結二句,《花庵詞選》謂其“尤為姜堯章拈出”,陸輔之《詞旨》也將其錄為警句,其長處也在于含蓄蘊藉。“鳳鞋”借指紅妝仕女,“挑菜”點明節令,“灞橋”隱含風雪。用一“恐”字領起,顯得情致婉約,清空脫俗。姜夔評梅溪詞“奇透清逸”,此詞可為代表。
- 相關推薦
【《東風第一枝·巧沁蘭心》史達祖宋詞賞析】相關文章:
史達祖《雙雙燕》詩詞翻譯與賞析08-22
《蝶戀花》史達祖詞作鑒賞11-04
史達祖《齊天樂·白發》詩詞鑒賞10-18
史達祖《萬年歡·春思》鑒賞08-06
史達祖《八歸·秋江帶雨》的閱讀答案及鑒賞08-29
《浣溪沙》的宋詞賞析10-23
《浣溪沙》宋詞賞析07-18
浣溪沙宋詞賞析08-30
沁園春宋詞賞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