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也是有著一定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過春節的散文,歡迎大家的閱讀。
關于過春節的散文一
家在農村,離縣城不遠。進城或是出門到外鄉外村,總會看到些墻。那時的墻,土墻多,能刷上白灰的墻不多,磚墻更少。墻上總是些醒目的標語或口號。字的顏色以紅黑為主。字體大都是仿宋體。內容當然是體現那個年代特征的,政治和政策類為主。不知不覺間,城市里較長的墻越來越少,被鐵柵欄代替。而鄉村的墻卻成為熱點。先是以計劃生育為主的基本國策宣傳,夾雜些鄉鎮企業的廣告。后來基本上被各種商業廣告占領。內容五花八門,產品形形色色。字的顏色也多彩多姿,白底紅字或藍字,紅底黃字或綠字,五顏六色,奪人眼球。
隨著新農村建設,公路邊較長的墻越來越少,越來越被商家爭搶,連一些黃土夯成掉土渣的土墻也不放過,噴上底色,噴上廣告語。白云如駒,日出月落,時代變遷,人生滄桑,這些戶外的墻也承載著社會的變化,年代的特證,世間的潮流。肩負著宣傳的功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那么,室內的墻除了遮風擋雨,頂梁托柱,又是怎么陪伴人們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呢?
幾十年前,那時,每逢過年,縣城新華書店里總是人多擁擠熱鬧。書店里滿墻都是畫,還有天花板下扯著的鐵絲上也掛滿畫,當然全是印刷品。每張畫的右下角用回形針或是大頭針夾著寫在白紙上的編號。人們爭先恐后挑選著自己喜愛的畫,給營業員報上編號即可買到自己鐘意的畫,幾塊錢可買十幾張,是年貨中必不可少的。當然,那些畫被叫成“畫畫子”。興高彩烈回到家,張羅著用圖釘在墻上貼畫。會貼的,橫豎搭配,留有間距,錯落有致。不會貼的,從剛進門左邊的墻,一張挨一張繞墻貼到門的右邊,連窗戶兩側都貼上,還在墻的上面貼一溜,直到屋頂,下面緊靠面柜桌子和炕上疊成方墩的被褥再貼一溜。“畫畫子”的內容,有領袖像,樣板戲劇照,宣傳畫及少量的人物畫,山水風景畫更少,書法字畫幾乎沒有。墻上抹了白灰粉壁的,貼些畫尚有留白,土墻壁幾乎全被畫貼滿,一來給屋內增亮添色,二來可遮掩那丑陋的破墻壁。會貼的,不會貼的,都帖著一紛喜悅,一份期望,一份熱愛,一份信念,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剛貼上的幾天,出門進門總要多看幾眼。待年過完,農事緊張,勞累起來,也只能在飯后睡覺前望畫發呆,心底感慨,無限遐想。再后來漸漸地便失去興趣。畫上的美人得不到,畫上的`風景去不了。過年走親戚或朋友家串門,到哪家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墻上的畫。
至于家具擺設,那時誰家也差不多,沒幾件像樣的。哪家雅,哪家俗,哪家會貼哪家不會貼一目了然。當然,都是從新華書店買的,雷同的畫很多,就如那時人們的穿衣打扮飲食起居基本差不多一樣,無非在格調、氣質、習慣、衛生、談吐等細節上有些許區別。區別歸區別,但那怕是被煙熏火燎的黑屋子黑墻,臘月二十三之前打掃一番,也要在被掃帚掃得黑白相間的墻上貼幾張“畫畫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分窮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再窮也不會被泯滅。實在無錢買畫的,門口貼一幅鮮紅的對聯,也能給破墻老屋增添一份過年的氣息。至于“畫畫子”的內容,不管是抓革命促生產,階級斗爭不能忘的宣傳畫,還是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是領袖像,還是人物山水,在那時都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思想、生活。
物事人非,星轉斗移,墻也變的越來越白,越光滑越漂亮,屋頂有了鐵絲打格糊上花紙的頂棚,炕上有了花紙或花布墻圍裙,地上有了能稱為家具的木制家具。墻上的畫照貼,不過有了鑲嵌玻璃加邊框的條畫。內容除了還有領袖像,電影明星、花草樹木、字畫墨跡,百花齊放。再后來,就是現在的墻,雖然越來越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墻上的畫卻越來越少了。沙發對面的墻被電視墻代替了,滿室最多幾幅鑲框的字畫,好似家家俱雅,戶戶不俗。
墻擔當起體現榮華富貴、攀雅附風的重任,人榮墻榮,人貴墻貴。雅與俗,文化底蘊深淺,.品位高下,俱在墻上體現。至于字,幾十年前我們上學是寫毛筆字的。小學從三年級開始,一直寫到五年級。大小楷都寫,每周寫兩次。大楷本上的大格寫大楷,方格邊上的虛線上寫小楷。一筆一畫,或描仿,或自寫。大楷本發下來,大家爭相看老師畫的紅圈,誰的紅圈多說明誰的字寫的好。得意一會,高興一會,接著再寫。那時村里有個小學或是初中生就了不得,算是有文化的人,高中生更是鳳毛麟角。村里有個紅白干事,過年貼個對聯,提起毛筆就能寫。那時戶外墻上的標語口號都是用刷子寫上去的。現在的大學生幾乎家家都有,不要說毛筆字,連鋼筆字都寫不好,甚至不會寫,一切都在電腦上敲打。寫毛筆字得掏錢到書法培訓班學習。別看好多家里墻上掛著字畫,且是原創真跡,極少印刷品,但那是上一輩人才會領略、欣賞、品味的,與現在的年輕人關系不大。年輕人己把墻的功能開發利用到極點。
但鄉村的老宅或是新屋,對門正中的上墻上,依然貼著人們心中敬愛的領袖畫像。墻雖然在變,但墻也在見證著那代人心中的信念不變。
關于過春節的散文二
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短缺時代,孩兒們對于過年有無限的期待。過年,意味著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時候,我家也算是一個大家庭,大大小小有七口人。到了過年,發下的各種票據也還不少,能買上一點過年必備的材料。在我的記憶里,有幾樣東西是我家過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本地人喜歡準備的。這里的本地人很少有在端午裹粽子,大多是在臘月里裹粽子,而且是裹那種四角的長粽子。我家一般每年臘月十幾就開始準備了,前期工作要準備好。
首先要買到上好的箬葉,好的.箬葉要寬大,顏色新鮮。把箬葉放在夏天用的大木盆里浸泡一周,讓箬葉變軟,這樣不至于在包裹時脆裂,一般要換上幾回水。由于每年我家包裹的粽子量都比較大,所以洗粽葉的任務一般都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去干,我是首當其沖,幾百張粽葉一張張的洗干凈,非常累人,但想到能吃上粽子,再不情愿,也得干啊。清洗好的粽葉再用溫水浸泡,這樣包起來順手。
一般我們家主要包裹的是豆沙粽和肉粽,偶爾也包點其他的,如板栗的、紅棗的。豆沙粽包起來最費神了。家父向來比較講究,做豆沙就很繁瑣,先要煮紅豆,一定要煮的很爛,那時候可沒什么高壓鍋,要想把紅豆煮爛,要花費不少時間。煮好紅豆后,就需要用白紗布洗豆沙了。先把豆沙洗出來,再放在布袋子里擠干水分,這樣豆沙就洗出來了。不過,這還沒完,后續的步驟才是關鍵,這可是技術活了,一般都是家父自己操刀。炒豆沙,火候要把握好,邊炒邊加入白糖,炒至恰到好處時就可以起鍋了。這樣的豆沙還不能用來包裹粽子,還要做成豆沙芯子,必須在豆沙芯子中放入一細條肥豬肉。原來并不知道為啥要這樣做,到吃的時候才知道,這樣的豆沙粽口感更佳。
每年包豆沙粽的時候,做豆沙芯子到后來便是我的專利了,至今記憶猶新!包好的豆沙粽一定要輕拿輕放,不然的話,包裹在外邊的糯米就可能進入豆沙芯內,這樣煮起來,可能就夾生米,那就完全失敗了。我家的豆沙粽,品嘗過的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其一是豆沙芯子味道好,其二是豆沙芯子很大,糯米很少,包裹在外邊點綴著,那才是真真的豆沙粽。說句實話,像我家這樣包裹的豆沙粽子,在本地還沒有吃過第二家,絕對是私家獨有!
包肉粽子相對就簡單些了,先把五花肉買了,切成兩寸長左右,用醬油、鹽、味精浸泡一個晚上。包的時候,把糯米也用醬油、鹽、味精浸泡,將五花肉放置在中間,由于五花肉切的比較長,所以吃的時候,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品嘗到肉香味!而且由于糯米是經過醬油浸泡過的,所以肉粽顏色醬紅,煞是好看。
粽子包好后,當天必須完成煮熟的任務。這又是我們孩子們的事了。當時我們住在大院子里,有幾家有那種大的老虎灶,我們便向別人家借用,一鍋也就只能煮幾十上百個,每鍋要燒上一兩個小時,要煮上幾百個,也要往往要煮上好多鍋。老虎灶比較大,需要好多的柴火,平時家里的小鍋灶很多大的柴蔸無法燒,這時候正好派上用場。現在想想,還真是可惜,也許,當時我們燒掉的就有很多是不錯的根雕作品啦。
包粽子的這一天,就像過年似的,往往要煮到很晚。粽子可以敞開來吃,每煮好一鍋,就可以吃一個。煮好的粽子,不是就完事了,還要等待涼下來,對裹粽子的棕櫚絲進行修剪,用棕櫚絲兩個一對的穿好,掛在院子里的竹竿上,看到排列整齊整整兩大竹竿的煮好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 憶起兒時過春節散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過春節的散文】相關文章:
憶起兒時過春節散文08-16
愛如風過散文08-31
過青春的短篇散文08-07
時間過的很快的情感散文11-07
過屬于自己的周末散文09-09
龍應臺散文《目送》:年輕過06-14
把日子過成花散文09-08
當春風拂過樓頂散文10-09
《風過愛散》散文10-15
曾經我們經歷過散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