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陋室銘》教案是怎樣的呢?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劉禹錫《陋室銘》,歡迎大家閱讀。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假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還有一間簡陋室,那里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個呢?
(學生回答:選擇后者,因為……)
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便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的《陋室銘》吧!說到劉禹錫,那我們當然就要來了解作者及其相關的資料。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及作品。
點撥: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的背景。
2、解題: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頂針提問,研讀課文
第一組提問:
1、學生齊讀課文,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后)到這里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
10、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出一番事業)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3、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結局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結: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贊頌,抒發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三)拓展延伸
賞析劉禹錫的另一首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示: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請你聯系劉禹錫的背景來談談讀過此詩后的感受。
點撥: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只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四)作業布置
表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文,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請同學們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收集,把它們抄寫在本子上,比較一下看看哪一些詩文寫得最精彩。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景:優美的自然環境
“上”、“入”——以靜為動
德馨友:學問淵博的來客
主人:具有高雅脫俗的情懷
“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適的生活
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
的原因
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自己不貪戀榮華富貴、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達自己的節操和情趣的。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曾經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房三廂的屋子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三室三廳;可是當地的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文人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知縣強迫這位文人在半年的時間內搬了三次家,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學們是這位文人,你們會怎么辦呢?
我們的文人用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選擇寫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門前。那今天呢,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立于房門前的文章《陋室銘》,一起了解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請大家翻到書本第173頁。
(板書:陋室銘 )
(二)教師活動:作者及文體介紹
同學們知道這位文人是誰了嗎?
是的,就是劉禹錫。
(板書:劉禹錫)
那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他所了解的劉禹錫呢?
明確: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在書上注釋一中有解釋,同學們注意勾畫。
(三)教師活動:范讀
現在呢,老師先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①聽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標注。②聽清斷句,停頓的地方也要進行標注。
好了,現在該同學們來展示了。(起讀)
同學們讀的很好,請注意以下幾個字。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連這幾個比較難的字也讀得很準確,我們再來著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師活動:翻譯課文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老師在這想先考考大家。誰能為老師解釋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談笑有鴻儒的‘鴻儒’, 往來無白丁的‘白丁’, 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
明確: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案牘:官府的公文。
同學們都解釋的非常準確,看來有很認真的預習。這些字詞,在我們第174頁課文下方,都是有解釋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學會將文言文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我們來回憶一下原來老師所說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譯)然后呢?(生:補差漏)最后呢?(生:變雙變序),大家都記得非常清楚,那現在老師就想先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方法將課文翻譯一遍。
明確: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龍就能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這位同學把長翻譯為長到,入翻譯為映入,非常好)和我談笑的有博學的人,和我往來的沒有平民。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這里呢,老師要稍微說一下,“亂耳”和“勞形”這里我們翻譯為使兩耳擾亂,和使身體勞累,那這里我們就可以翻譯為)沒有奏樂的聲音使我的兩耳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這好比)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這地方老師發現這位同學把“有”字翻譯在最前面,翻譯為:有何陋之。稍微給同學們說一下這里是賓語前置的句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以后我們只要看到“何……有”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賓語前置。
同學們都翻譯的很好,在我們對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這次要帶上你們的理解。(起讀)
(五)教師活動:分析課文
這一次讀課文后你們是不是覺得文章朗朗上口呢,這個就是老師剛剛所說銘文的特征了,是用韻的,現在你們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韻的。
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陋室銘。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
明確: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寫的是山呢?
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那哪一句是描寫的水呢?
明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作者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先寫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來比喻陋室,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比興。
(板書:比興 山和水)
我們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我們的陋室,陋與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學用文中的話回答一下老師。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說明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這里“馨”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它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說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樣的陋呢,我們就一起繼續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可見房子是怎么樣的。
明確:常年失修,極為簡陋。
房子已經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都長滿青草,這居住的環境也是荒涼冷落。這一句呢,我們可以看出是在描寫陋室的環境。
作者寫陋室的環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明確:對偶。
(板書:對偶 描環境)
對偶是指用數字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苔痕”相對? “草色”。“階綠”相對?“ 簾青”。“上”相對?“入”。
陋室的環境是古樸,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學能用文中的話告訴老師一下呢?
明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們可以知道來他這做客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學問平平的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這兩句用了襯托,襯托我們屋主是怎樣的人?
明確:德才兼備
是呀,襯托出屋主是一個德才兼備,具有高雅脫俗情懷的文人。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
(板書:襯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們再一起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們在陋室里很隨性,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我們可以看出這句在話生活。這里呢,老師發現作者又用了一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告訴老師是什么手法啊?
明確:對比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趣呢?
明確: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對比 話生活)
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呼應開頭表明了我們的文章主旨,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們可以看出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經過作者反復描寫陪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已經很突出了,感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呢?
明確: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作者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后人所稱道,作者也要像諸葛亮和揚子云一樣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這我們感覺文章要結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問了,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呢?其實呢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劉禹錫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寫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和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這呢,就是用了類比的手法來立志向了。
(板書:類比 立志向)
到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的陋室一點也不陋。
(板書:陋室不陋)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剛才所看到的景色,體會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讀一遍課文,也嘗試這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同學們真是讓老師感受到詩人飽滿的情感啊。現在我們回想老師在課前說的那個故事,我們的這位文人劉禹錫,經歷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氣憤找知縣理論,而是寫了《陋室銘》立于自己房門前,這表達了劉禹錫的什么情操呢?
明確: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他用他的陋室這一“物”來表達他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志向”。
(板書:物→志)
這個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書:托物言志)
(六)教師活動:總結
同學們,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劉禹錫憑借《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在這篇只有81個字的短文里,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充滿哲理的人生態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世界頓時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圣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的深深敬仰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七)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愛蓮說》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三:
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教學難點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課文字詞(分發,不然教學進度來不及)(按其在課文中出現的順序)(板書出字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則:就。 靈:靈異,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 是:判斷動詞。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正常語序應為:苔痕綠上階,草色青入簾。
談笑有鴻儒。 鴻:大。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可以調素琴:彈奏。素:不加修飾的。
閱金經:這里指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卻因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們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說。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何陋”是“有”的賓語,前置了。正常語序應為:有何陋?有什么簡陋的呢?
三、 課文朗讀:
四、 課文導語:
五、 常識(分發)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如:墓志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
介紹:表現文體的字有說、記、序、銘……。
本文選自《全唐文》。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當年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受到和州知縣的百般刁難,讓他在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劉禹錫因此起筆寫了《陋室銘》一文,并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以此明志。
六、 課內問題--串講:(含語言分析)(板書出題目)
1、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里,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
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后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8、仿寫: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心里說,混張文憑。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的快,漫畫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尋思看電影。可以睡大覺,作鼾聲。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籃球場,好似游戲場。心里云:“混張文憑。”
七、 中心思想:
這篇銘文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八、 課文引申:——名言等
九、 擴展資料(分發)——課外閱讀
劉禹錫的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
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只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十、 習題講解:
十一、 作業設計:
1、 抄寫解釋字詞及摘句(造句)
2、背誦《陋室銘》。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銘》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表現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E、文章寫“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詩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找出見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十二、 文章總結:(有考內容總結)(知識點)
托物言志、押韻、駢文、類比、正面描寫、反面描寫、對偶,襯托、擬人、比喻。
十三、 一個優美段(語言)
十四、 激趣內容(上課調整)
十五、 教學效果檢查:(早讀或自修課進行)
字詞檢查、常識檢查、朗讀檢查、課后問題檢查、知識點檢查、中心思想檢查、
十六、 教學反思:
十七、 提供的圖片:
十八、 音頻選擇:
十九、 鳴謝單位:至誠感謝語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網站、無憂無慮語文網等網站及相關人員。(若沒有寫古田教育局網站則說明該網站上沒有材料)
二十、 教案訂正:(已訂正)
二十一、 練習冊評講:
二十二、 推薦背誦:——背中心思想、常識等。
背課文。
二十三、 字音、字詞訂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選登:
推薦學生閱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二十六、 課文附文選讀。
二十七、 課文存疑。(論文材料)
二十八、 推薦講解。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簡潔、典雅。學習的意義在于繼承文化、了解歷史、豐富語言。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后才能正確翻譯。二:直譯為重,意譯為輔。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
掌握六種技法: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四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學建議:(教學靈感)
三十、 板書設計。
三十一、 下輪備課使用的材料——語文教參文章來
【陋室銘劉禹錫教案】相關文章:
陋室銘劉禹錫11-29
劉禹錫 陋室銘11-28
劉禹錫陋室銘背景05-16
劉禹錫的陋室銘12-01
劉禹錫陋室銘原文及賞析05-13
如何看待劉禹錫的陋室銘11-15
關于劉禹錫陋室銘的故事11-25
劉禹錫浪淘沙教案11-03
浪淘沙劉禹錫教案10-28
劉禹錫《浪淘沙》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