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chǔ)達標 1.本文節(jié)選自《______________》,題目是后加的,這部書共_______卷,記載了_______時期_____、_____、_____三國的歷史,這是一部_______體史書。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___家!皩Α钡囊馑际莀____________。 2.給下面的加點字注音。 隴畝(...
《隆中對》問題生成--評價單 班級:姓名:&nb...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嗎?”劉備說:“您?..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描寫 2.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以及重點虛詞的用法 3.了解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和禮賢下士的精神,領(lǐng)略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風采 二、歷史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是陳壽?..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3、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一、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1.陳壽著《三...
【教學設(shè)想】: 這篇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字句較難,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怎么講好這篇名文呢?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即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發(fā)揮師生兩個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觀;開放的、與現(xiàn)實生活和兒童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大語文教育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的?..
10、隆中對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脈絡(luò)。結(jié)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二、教學重點、難點與疑點: 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三、課時安排&nb...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二、教學重點、難點與疑點 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三、課時安排3課時 四、教學流程 ...
《隆中對》教學設(shè)計 江西安福縣城關(guān)中學劉明華 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目的要求: 1、積累文言詞語;2、理解文章內(nèi)容...
22、隆中對 陳壽 學習重點:1、把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和層次 2、了解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 3、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
教學設(shè)計示例1 一、備讀,內(nèi)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
教學設(shè)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jié)選,但充分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xiàn)他善于根據(jù)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tǒng)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對策’’擺事實,講道理,理由充足,結(jié)論明確,對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教學時應結(jié)合這一段進行必要的讀寫?..
lxq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文章脈絡(luò),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重難點 1、朗讀 2、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程序 第1課時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朗讀,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新?..
作者:不詳 教學目標: 1、朗讀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如實詞、虛詞等。 3、學會翻譯文言文,了解文章大義。 4、了解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難點 1)學會翻譯文言文,了解文章大義。 ...
莫暉 教學設(shè)想 ...
莫暉 教學設(shè)想 《隆...
[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 關(guān)羽號稱神勇,但其種種作為卻令人頗有些不解:降曹后斬顏良誅文丑,明知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卻殺袁紹大將,等于將劉備推向虎口。華容道放曹,諸葛亮審時度勢當然知道曹操不能殺,一旦殺了則北方群雄并起,又將陷入更大的混戰(zhàn),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給劉備以喘...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諸葛亮為什么提出這樣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