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高二 編寫:謝一彰 審定:高二語文備課組 編制時間:2012--12 班次: 小組: 姓名: 使用時間: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分組自學討論法、誦讀法 ...
學習目標: 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文與可(1018~1079),是蘇軾的表兄,比蘇軾大18歲。文與可以善畫竹聞名于世,是當時墨竹畫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寧八年(1075)出任洋州(?..
教學目的: 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
學校進行的高效課堂改革摸索了一段時間了,今天由我給語文課改小組成員上一節探索課。我今天上的是蘇軾的《文與可筼筜谷偃竹記》。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一、預習。早讀我布置了任務,就是朗讀和疏通文意,在大多數學生都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后,再以抽簽的方式確定課堂展示及點評的小組。 ...
第一部分:預習學案及答案(約900字) 第二部分:導學案設計(約3000字) 第三部分:課后檢測及答案(約1700字) 第四部分:教學反思(約910字) 《文與可畫筼筜谷...
一、導入 古人頗得竹的靈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幾千年來朝夕相處,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圍,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堪稱源遠流長。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成為“花中四君子”。植竹、賞竹、寫竹、畫竹,竹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
一、導入 古人頗得竹的靈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幾千年來朝夕相處,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圍,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堪稱源遠流長。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成為“花中四君子”。植竹、賞竹、寫竹、畫竹,竹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單元設計 一、整體把握 1、教材解讀 本單元主要從形與神的角度欣賞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現了自然從容、姿態橫生之美,并沒有刻意安排的痕跡,而內中自有很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要細細體味。 2、目標定位 (1)認識古代散文?..
[三維目標](略) 一、導入 古人頗得竹的靈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幾枝勁竹,勢沖霄漢,傲立風霜,似恬隱君子、逍遙書生。一叢竹,婀娜多姿,清麗映日,也像風雨麗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幾千年來朝夕相處,風雨滄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圍,中華...
教學重點: 1.通過提要鉤玄,歸納梳理《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一文的文言基礎知識。 2.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貫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邏輯和思想邏輯,把握形散神聚的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我想同學們一定都聽過“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你們知道它的出處是什么,那么...
教學目的: 1、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教學課時?..
吳忠高級中學語文教師王正有 ●課文分析:課改實驗區教材高中語文的課文容量加大,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加大了比重,出自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散文之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一篇內容豐富,有一定難度的作品。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是一個值得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加上...
上海市奉賢中學語文組李蕊新 教學背景:課前我讓學生預習了蘇軾的《文與可畫yundang谷偃竹記》,預習的內容包括抄寫課文,翻譯并且留疑。在前一課時已經帶領學生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本課時我重點圍繞學生在留疑中所提出的與文章內容和主題相關的問題來試圖進一步解析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