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知人論世之〈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高中語文實驗教材中的選修教材,它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第一單元的題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主要學習如何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容與主旨,圍繞這一目標,介紹兩種閱讀詩歌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詩歌的內容。 2.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的意旨。 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抱怨自己空有報國之志卻報國無...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
年級:高二 編寫:謝一彰 審定:高二語文備課組 編制時間:2017-10-22 班次: 小組: 姓名: 使用時間: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誦讀、聽讀,能用恰當的語調和語氣讀出詩詞的情感,并準確無誤地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小組討論交流,用“以意逆志、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
湯原縣高級中學郎圓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2、理解思想內容,把握情感 能力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引...
擬行路難--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緒的用?..
擬行路難--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2、 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緒的?..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
一、助學資料: 作者簡介: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
學習目標:1、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一、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
擬行路難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
高二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學案(3) 組題:康建英時間:3月5日 《擬行路難》(其四)與《蜀相》 學習目標 1、分析《擬行路難》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分析《擬行路難》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nb...
整體感知 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詩歌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這個?..
擬行路難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
課題 《擬行路難》(其四) 課堂類型 欣賞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詩歌的內容。 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緒的用意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緒的用意 4、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nb...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
教學目標: 1、 了解詩歌的內容。 2、 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3、 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4、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作者簡介 ...
江藍雨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 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3.情感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3、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