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拾橋中學(448270) 張天慶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單純的知識追求。如果沒有對美的追求,枯燥乏味的阿拉伯數字,圈圈點點的外文字母,深奧難懂的定律、定理,紛繁復雜的運算過程,干巴巴的文字符號,于我有什么關系呢?因此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不僅僅是機械地訓練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靈對心靈的塑造。真正的教學應當具有認識和審美的雙重功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學寸稱得上是人類最偉大,最復雜、最美妙的藝術創造。
現代教育先哲蔡元培從整體思路出發,強調理想的教育不僅僅是所謂的強兵富國的實利主義教育,他更看重的是趨于本體世界的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因為人的全面發展不應是德智體美勞諸要素的筒單相加,而應是由美(指美學意義上的美)統掇整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教學要培養學生以發展和強化人的自我生命意識為核心,在多元綜合上確立+久的主體意識,發展個性意識及全面發展的意識。
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可見對美的追求才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在美的對象中直觀自身:知識本身僅僅是一種外在于人的東西,只有把知識追求變成人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即對美的追求時,教學才變得有意義。有價值.也才全卓有成效:馬克思又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美的規律就是美的尺度,即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尺度。用 美的尺度 來觀照中學語文教學,就能使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由外在的物的尺度轉變到內在的本體的尺度,即人的尺度上來,教學就是按美的規律來建造 的 美 的創造活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人不僅僅通過思維獲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文化熏陶.而且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從而得到整個精神上的滿足和陶冶。
中學浯文教學只有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用 美的尺度 來觀照,才能把知識,文化作為 個完美的整體融合無間的代代承傳下。
一、用 美的尺度 觀照中學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歸宿
教學改革發展的道路體現了人對美的追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年來的教育發展報告, 從學會生存到學會學習,再到每個人(無例外的)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潛力,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能力, 反映了人們用美的尺度觀照中學語文教學的潛在追求因為只有美的語文教學才能全面、自由地發展人的能力。
語文教學改革廢除 灌輸式確立啟發式, 到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從重知識,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質,與聯臺國教科文組織歷年教育報告的不同提法幾相吻合, 同樣反映了人們用美的尺度觀照中學語文教學的潛在追求。
近年來興起的許多教學改革,諸如愉快教育 、和諧教育 、主體教育, 創造教育、 情境教育、 成功教育、 賞識教育等局部教學改革,都可以用 美的尺度 觀照下的教育來統攝整合,而使教育教學改革由局部切入走向整體把握。
二、用 美的尺度 觀照中學語文教學是 人的可持續發展 的必然要求
1996年國際國引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的報告強調 人即是發展的第 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追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本質和核心也是人的發展,它為人的可持繼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途徑
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的基本特點是人的主體性的弘揚。人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的本質力量充分發揮為前提的。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把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作為人的發展的理想目標,這實際上揭示了人的發展的基本特征:整體性和主觀能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和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中學語文教學只有在美的尺度觀照下。寸能以整合的方式適應人的發展的整體性和主觀能動性。
三、用 美的尺度 觀照中學語文教學是對語文學科特點正確把握的必然結果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 (新大綱,漢語文尤其如此。臺灣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說: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寄托,這句話跟語言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人存在的領域 如出一轍。 海德格爾還說:語言以顯現、敞開、照亮的方式呈現世界,所以語言不僅僅是交際工具 。工具性與人文性猶一枚分幣之兩面,舍誰也不行。
基于對語文學科特點的認識或淺或深、或狹或廣、或隱或顯,許多名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語文教學思想:無論是張孝純倡導的大語文教育,還是洪鎮濤力行的 學習語言,或者陳日亮老師的說語文是工具,勿寧說它就是一種生命行為、我即語文等.所有這些關于語文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發展下去,都必然要求用美的尺度來觀照中學語文教學。因為只有美的尺度觀照下的語文教學才具有整合科學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將科學和人文融為一體。
四、用美的尺度觀照中學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結晶
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黨中央對基礎教育提出的緊迫任務。是 兩全 和 個性 發展相結合的教育。 應試教育 是教育的異化現象。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揚棄,必將消除這種教育的異化, 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審美能力的高度發達開辟無比寬廣的道路。
素質教育將創造出具有 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 的人。在素質教育條件下,教育本質多力面地深入到人的一切本質力量 之中,改變著人的全部個性和他對世界的全部關系。 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將得以實現。
只有用美的尺度來硯照, 才能產生與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中學語文教學.
五、用 美的尺度 觀照中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的迫切需要
我國著名哲學家趙鑫珊曾有一個震聾發聵的發問: 我國為什么不能貢獻出一個愛國斯坦? 在分析愛固斯坦的創造天才時趙鑫珊接著說:科學、藝術和哲學作為一個整體便成了支撐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愛因斯坦的方法,雖然以淵博的物理學知識作為基礎,但本質上是美學的、直覺的,我一邊同他談話,一邊盯著他,我才懂得科學的性質 他是個科學家,更是個科學藝術家,聯系趙鑫珊的發問和分析,物理學家霍夫曼的這段話,對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深刻的啟示。
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過: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 回頭又在山頂匯聚。藝術和科學是相通的兩者的基礎是創造力。 創造的本質是 個性化 ,只有在美的領域,人的個性,人的創造力才能得以全面、自由地發展、
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說:天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適宜天寸生長的環境。 中學語文教學要成為適宜天才生長的環境,就必須用美的尺度 來觀照,在美的領域里,人的一切潛能都將以應有的豐富性發揮出來,因為美的領域就是 精神的家園,在那里就像在家里一樣(愛因斯坦)。
六、結束語
魯迅曾說美就是天物、思理和美化三要素的融合,中學語文教學應當在美的燭照下實現這三者的融合,從而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自由地發展,21世紀是教育教學大發展的世紀,是中學語文教學在 美 的天地里培養人寸的世紀,讓我們用美的尺度來觀照中學語文教學吧!
1999年11月
(此文曾獲<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圣陶杯青年教師論文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