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三中 張守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一般認為,閱讀能力的核心是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亦即語感能力。語感具有明顯的直覺思維的性質,語感敏銳的讀者,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還有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甚至包括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確切地表達”,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種種微妙之處。夏沔尊先生有過一段話,對語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解釋。他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 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兩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兩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吧!毕你孀鹣壬选皞魅菊Z感于學生”作為他閱讀教學思維的最高宗旨,確實使人覺得見解深遠。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語感,首先要以有關的語言知識為基礎,對詞匯的、句式的、修辭方法的各種表達方式的知識,都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從語言與現實的聯結上去體味作者表達的具體效果,進而對作者何以這樣表達作出比較恰當的分析。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探討:
一、 品味語言的表現力
好的作品的語言一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所謂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就是引導學生去努力理解課文語言何以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去具體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究竟有哪些妙處。如《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這段文字從用詞來看,“瀉”字便是極佳的一例。它與“流水”的比喻十分協調。用“流”字有重復之病,用“淌”又會引起有聲的感覺,而月光是無聲的,這里的意境是極寧靜的,所以,用“流”與“淌”都顯得意味不足,無法生動傳神地將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里的三個比喻句也簡潔精當。流水,令人想見月光的清澈;牛乳,令人想到月光的皎潔潤澤;輕紗,又使人覺著月光的素淡柔和。短短幾句如此傳神,不通過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就無從體察。
二、 品味語言的情意感受
閱讀課文,能領會其中豐富的情感,捕捉其中細膩的情趣,產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鳴。這是閱讀活動所追求的一種較高的境界,只有通過吟詠咀嚼的功夫,才能有所收獲。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被劉邦的各路大軍圍困于垓下,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對著他心愛的美人虞姬的慷慨悲歌。通常,這只歌和“霸王別姬”的故事,被當作一種愛情意義上的解釋,但這是不充分的,尤其對末句“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理解,容易失之平淡,挖掘不出深層含義。實際上,在女性作為男性附屬品而存在的時代,一個權勢人物遭受失敗的最明確最嚴酷的標志,是他的女人將作為財產為勝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殺,那就是她的未來。對項羽這位曾經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來說,虞姬這個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顯示著他在短短幾年內登上成功的絕頂而主宰天下,復又墜落失敗的深淵而不能保護一個心愛的 女人,如此急劇的變遷,不能不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內心震撼。這種復雜的情意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領略意蘊。
再如《荷花淀》中“夫妻話別”的一段文字,語言簡潔,平實無華,但其中蘊含的情意非常感人。尚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的水生嫂摯愛著自己的丈夫,眷戀平凡溫馨的家庭生活,但由于鬼子的侵略,作為一個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愿望被打破,那種關切、憂慮又夾雜著些許責備的含蓄深沉的復雜情感,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和問話表現出來!疤ь^笑著問”“站”“端”“望著”“看出”等動詞,就是很好的例子!敖裉煸趺椿貋淼眠@么晚?”若改為“你今天為什么這么晚才回來,恩?”一溫柔、關切,一兇悍潑辣的對比便躍然紙上,學生自然會認可前者為最佳問話方式,更切合水生嫂的細膩的似水柔情。“怎么了,你?”這一主謂倒裝句,若改為“你怎么回事?”或“你干什么?”等,也體現不出水生嫂的關切之神來,韻味皆失。
以上主要從兩方面談了對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的語言品味,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品味語言的思想觀點入手,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討。但是,不管方法有多少,歸根結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達到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為此,就要引導學生大量地開展課外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感性材料。只有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地感受語言的內蘊和文章的氣勢。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朗讀、背誦成段成篇的文章,久而久之,讀得熟練了,背誦的篇幅多了,對語言的感受力自然就提高了。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采用的誦讀法,在當今時代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總之,如何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應當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我們將進一步摸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