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學校高中語文組內公開課教案
一、 課題
《季氏將伐顓臾》
二、課時
三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二、 課型
新授課
四、教學目標
(一) 知識教育目標
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 能力訓練目標
思維的邏輯性
(三) 德育滲透目標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和人生態度。教育學生在面對困難時, 要樹立積極的姿態 ,作生活的強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重點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
(二) 難點 對對話體議論文談話層次的理解
六、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師生共同討論分析過程中解決文章的重、難點。
七、學生活動設計
反復誦讀課文,通過討論,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主旨。
八、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2.學生集體誦讀全文
3.結合課后練習題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 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1: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什么?
明確: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談話的政治背景。
提問2: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持什么態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確: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有三:
一是顓臾乃先王封國,不可伐
二是顓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2) 分析課文第二段
提問3:為什么孔子認為季氏的行為是冉有的過錯?對此,冉有是如何辯解的?孔子是怎樣反駁的?
明確:孔子認為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義不容辭地應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對此,冉有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和以虎兕、龜玉等為比喻進行反駁,認為冉有、季路對季氏的行為應負有責任。引用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對冉有的自我辯解給予反駁,認為他不是稱職之臣。孔子運用比喻論證法,“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顯然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一種失職。(3)分析課文第三段
提問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駁斥冉有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請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可見,其政治主張是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提問5:請找出一個表現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的語句。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附:板書設計 季氏將伐顓臾
先王封國不可伐
孔子反對討伐顓臾 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當伐
孔子駁斥冉有 引周任之言
比喻論證 冉有非稱職之臣
孔子再駁冉有: 實行禮治,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