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第三中學 杜傳強
讀了《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1期中的幾篇有關《赤兔之死》的評論的文章,感覺很不是滋味。一篇如此 優秀的高考作文,竟然被批駁得體無完膚、幾無是處。尤其是對于《赤兔之死》的文言寫作形式,評論者更是大驚小怪,視其為洪水猛獸,說什么“違反語言規范要求”“是文化上復古心理的反映”“是徹頭徹尾的倒退”。文言寫作真的如此可怕嗎?筆者不這樣認為,反倒覺得中學生應該寫點文言文,理由如下:
一、寫點文言文,能激發學生熱愛并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個受教育的人,依理說,必須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否則,像無根之草,長不起來,也就說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繼往”?單靠閱讀就行了嗎?事實上,閱讀文言文是繼承文化遺產的一種手段,寫作文言文也是手段之一種。讀寫結合,才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深刻地把握現代漢語的來源--古漢語的精妙,才能使他們逐漸領悟文言文的內在魅力,逐漸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真正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遞到底的責任感。《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寫出如此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國演義》故事嗎?不是得益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嗎?
二、寫點文言文,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并規定“語文考試,要著重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實踐活動”,并沒有排除用文言寫作的實踐,這里所說的“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并沒有排除運用文言的能力。而且歷年高考語文的《考試說明》對寫作的要求也并沒有特別說明“不能用文言寫作”。《赤兔之死》的出現,開了高考作文文言寫作的先河,這本身就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不斷提高的表現。應該說,聽說讀寫中的“寫”也應包括用文言寫作,這也是一種能力,它也應該是語文素質教育中的應有之義。如果語文教學把這種能力的培養置于不管不問之境,那還是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嗎?
三、寫點文言文,能促進文言閱讀,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眾所周知,讀和寫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讀是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寫是運用,是閱讀的提高,同時還能反過來促進閱讀。現代語文教學中不是有一種“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教法嗎?為什么這種教法不能用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呢?提出“寫”這個高難度的要求,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研讀文章,以便從中汲取寫作的養料,激發靈感;而在反復的文言寫作實踐中,學生對文言實虛詞、文言句式的理解加強了,對文意的把握更深刻了,這不就間接地提高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了嗎?
四、寫點文言文,能培養學生推敲鍛煉語言的好習慣,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古人所寫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講究推敲,講究精練,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生在模仿寫作時,勢必會受到熏陶,從而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或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這對現代漢語的寫作恐怕不會產生負面的、不良的影響吧!所以也大可不必危言聳聽,說什么“語言倒退”“會引起效仿的風氣”。可以肯定的是,《赤兔之死》的小作者文言能運用得如此酣暢淋漓,其駕馭現代語言的能力也必然是高人一籌。
最后真心地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少一點束縛,多一點寬松;我們的語文教師少一點吹毛求疵,多一點實事求是。 作者郵箱: duchuanqia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