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oqi 電子郵箱: laoqi@0200163.com
供材料作文往往要求作者根據材料內容自主作文。學生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立意”,要求作者通過對材料的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提煉其內含的豐富意蘊,進而選擇一個深刻、精要的思想認識,確定文章表達的主要意向。
一要開掘生發,忌淺嘗輒止。
文章的立意,貴在高遠、豐厚、新穎,為此,作者就必須對所提供的材料積極開掘生發,以尋找材料的深層意蘊。提煉主題、開掘意蘊的成敗,關鍵在于意蘊的高低深淺。
比如有道作文題提供了如下材料:
有位留美計算機博士,揣著一摞證件到電腦公司求職,但由于某種原因沒被錄取,他在三思后決定以一名普通打工者的面貌出現,很快被一家公司錄用。他從一名電腦程序員做起,由于成績突出被老板提升為經理,這時他亮出學士證書。后來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老板又指定他為系統軟件開發的負責人,這時他又亮出碩士證書。再后來,老板又根據他的潛力,提拔他為公司副總經理,這時他才亮出博士證書。從打工仔到副總經理,他只用了兩年多時間。人們在稱贊老板有眼力的同時,更欣賞博士不怕被人“看低”,堅持從“低”做起的開拓精神。
對于這段文字,如果僅僅看到了求職的艱難、求職的策略,雖然并沒有什么不妥,但終究由于太直接、太拘謹,開掘不夠深入,精神升華的幅度太小,而使人感覺立意平淡、無味。但如果能引導學生積極開掘生發,認識到“博士的光環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顯示其價值”、“低”是通往“高”的必由之路這樣的意義,就更令人深思、耐人尋味了。
當然,尋找生發材料的深層意蘊,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反復的思索、挖掘。古人說:“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保惱[曾:《文說》引戴師初語)
二要選好角度,忌漫無邊際。
所謂好的角度,是指準確、巧妙又新穎的角度。一個材料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就會有不同的發現!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庇性S多典型材料,在意蘊上都有多層次引申生發的可能。作者在立意時,就需要尋找那些最適合自己精神追求的“層次”。一旦尋得,作者就應在這個“層次”中盡自己的可能生發出最高的精神境界,讓文章發揮出最大的思想感情的能量。
比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感想類議論文。材料如下:
日本一位家境貧寒、自幼喪父的青年,靠母親為人作傭人、送報紙讀完了大學。他到一家公司應聘?偨浝淼谝痪湓捑蛦査骸澳闾婺赣H洗過腳嗎?”“沒有!鼻嗄耆鐚嵒卮?偨浝碚f:“明天請你再來一次,不過有個條件,今天回去一定要給母親洗一次腳,能做到嗎?”青年一口答應了。第二天青年如約來到公司,他對總經理說:“現在我才知道母親為我受了多少苦。謝謝您讓我明白了在學校里沒有學過的道理!笨偨浝睃c點頭,微笑著說:“明天你來上班吧!”
由于題目要求比較靈活,所以我們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談感想:①談應聘者的素質要求;②感受天下父母心;③從日本企業管理人員的人才觀念談起;④感謝母親。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漫無邊際地去談感想。這樣就需要作者去選擇一個最佳角度,去觀察、開掘、表現對材料的感受,體現材料的價值,顯示作者認識事物的獨特思路和獨到見解。
三要力求創新,忌陳詞濫調。
創新是文章成功的關鍵。高明的作者,應該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不能言,寫出人人心中皆有,而又人人筆下皆無的情理。這樣寫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煥發出創造的光彩。寫供材料作文,更要超越一般人的慣常思路,突破思維定勢。切忌沿襲前人已有的傳統,亦步亦趨;也不能按照人們通常的慣用思路,人云亦云。
例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材料如下:
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痰瘤。(《隨園詩話》)
題目要求學生讀完上文,寫一篇讀后感。按照常人的思路,立意為“善讀書”,或者“將知識轉換為技能”等。但如果能進一步思索,就會有不同的發現。例如聯系到繪畫:用的色彩、線條,得到的是魅力無窮的藝術。聯系到投入與產出:沒有必須的足夠的投入,就不會有理想的特定的產出。聯系到企業員工隊伍建設:不善于管理,員工可能會變成工作的機器;善于管理,員工就會自覺迸發出無窮的動力。還可以聯系到奉獻精神、科技與生產力的轉化、腐敗問題的滋生和懲治等等。這樣一來,就可以顯示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思考和真知灼見,作出立意新穎的文章。
四要“實事求是”,忌脫離材料。
寫作供材料作文,主題必須從材料中得來,切忌脫離材料。這是此類作文的基本要求。如果離開材料,想當然地自命題目,大談與材料內容相去甚遠的話題,就失去了此類作文的意義。
總之,“立意”是寫好供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學生常常感到頭疼的問題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立意方法和原則,使他們少走彎路,學會“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