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與“冤家”
--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陜西省長安一中 李振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維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這是魏征《諫太宗十思疏》的第二段。課本上對“怨不在大,可畏維人”的解釋是:“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那么只要輕輕問一句,這“怨恨”的發出者是誰?就會讓注解者啞口無言。
本段的話題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結論是,“怨不在大,可畏維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中間部分是闡述。闡述中的小話題是,“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小結論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剩下的一句,分析“竭誠”和“傲物”的兩種不同態度之不同結果,以論述話題,得出結論。
全段的陳述對象是“元首”、“人君”(也是全文的陳述對象),這一句也應該是陳述這一對象的。照課本的翻譯,“怨不在大,可畏維人”的意思就是:“(君王的)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這樣解釋的結果,前后兩個分句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聯系。
本段的核心,在追究“克終者蓋寡”的原因。既然“怨不在大”,那么這個“怨”就不是威脅“人君”皇位、顛覆“元首”政權的主要因素,而只是讓統治者感到頭疼的事情,比如宮廷斗爭、官員幫派、異族搔擾等等。可見這個“怨”解釋作“冤家”,更符合文意,即:無論(君王的)冤家有多大,只要獲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就能擁有天下。
作者郵箱: lizhenmin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