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根據新課標提出的在實踐中學語文的要求,從高中語文教學入手,結合教學實踐,探析了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幾個環節:教學資源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作業設計生活化。重點探討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實施方法,即導語設計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學習方式生活化。
[關鍵詞]:高中 語文 生活化 教學
美國大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①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強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民眾是中心,要讓社會和學校實行“教學做合一”。② 語文的本質就是人的生活。豐富的生活,構成了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然而,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高考的忠實追隨者,學生是高分的超級粉絲。高考的指揮棒指到哪兒,師生的教學就跟到哪兒,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過于單一,過于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缺少人文的滋養與情感的體悟;長期封閉的教學環境,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語文教學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加強課內外的溝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只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不斷吸收生活的新鮮血液,才能煥發勃勃生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讓課堂再現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則成了語文教師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生活化語文教學是把生活場景與學習內容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實施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學資源生活化
研究證明,學生一天生活中說話的總量,抵得上兩個學期的課堂說話總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超過課堂閱讀量的十倍以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語文教學只有立足于生活這片“沃土”,充分利用好生活這個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的語文知識才會日益增長,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
語文教學的資源極其豐富。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資源。教材的外延便是生活的外延。老師要善于將生活場景課堂化,賦予學生一雙慧眼,到生活中去學語文。看人來人往,觀眾生百態,豐富寫作的素材;賞名山大川,訪名人雅士,抒發今人的豪情。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老師要善于挖掘生活,把生活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有價值的東西引入課堂,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使之生活化。從汶川大地震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電站爆炸后網友的不同態度思考中日關系,從駭人聽聞的藥加鑫撞人殺人案中探討作人的準則和道德的底線。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課堂,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師生成長的原野。只有在生活的陽光雨露的滋潤下,生命的原野才能擺脫枯燥乏味的說教黃沙的侵襲,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美景。
1、導語設計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每個學生都渴望上好這堂課,有堅持使用原有已證明有效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心理傾向,即“心向”。 ③這種心向,既強烈又短暫。優秀的老師非常重視這一點,總是精心設計課堂的導入,力爭一開始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語文課文千差萬別,導入方法也就多種多樣。如果老師在導入時,有意識地注入生活的元素,就能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如講解《拿來主義》前,利用媒體報道的某官員出國考察,不是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而是在賭場上一擲千金的事例引入,能引起學生對“如何拿”“拿什么”的思考,從而產生對課文探究的欲望。
2、情境創設生活化
教學實踐證明:凡是和學生們生活貼近的,形象直觀的內容,學生都容易接受。語文教學中,情境設置越逼真,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越豐富,理解文本也就越容易。
2.1、改變課堂布置創設情境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場景是:老師站在高高的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則一排排地坐在座位上記筆記。在生活化的語文課堂里,教學環境不會如此呆板,可隨教學內容而靈活安排。如學習戲劇單元時,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布置成舞臺形,便于學生表演;學習辯論時,便可將座位拉成兩大組,模擬實際的辯論比賽的場景。需要小組合作探究時,學生可圍坐成小組,便于交流。
2.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工具書、報刊、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其他人文讀物、科技讀物等各類圖書,以及教學掛圖、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網絡等,積極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講解《琵琶行》時,引入琵琶古曲烘托氣氛;教學《古都的秋》,播放北方的秋景圖片、山城的秋景圖片和老黃葛在春季換葉的圖片等,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2.3、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老師要把自己當成導演,組織或引導學生進入預設的情境之中。老師時而是名山大川的“導游”,時而是慷慨激昂的“演說者”;學生時而在順流而下的小舟上,時而在變幻莫測的夢境中。引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通過形象扮演,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味人物的情感。學習《項鏈》時,讓學生分成兩個小組,自編劇本,自定導演,自選演員,利用晚自習進行表演。表演之前,導演要對劇本作出說明,演員對所扮演的角色作出闡釋,學生評委根據他們的說明結合表演打分。
2.4、巧設問題創設情境
教學中,我們經常這樣問學生: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看(做)?現實中你是否碰到過類似的事(人)?這類問題往往能直接將學生帶入課文需要設置的情境中,事實證明,學生對這類問題最感興趣,往往能妙語如珠,口吐蓮花。比如學習《雷雨》,圍繞周樸園展開討論:你覺得周樸園對魯侍萍到底有沒有真感情?你對周樸園的所作所為有何看法?假如你是周樸園,你會怎么辦? 日本大地震后,針對網上鋪天蓋地的討論,我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中日關系,仇日派和憐日派在課堂上進行激烈交鋒,學生個個都能侃侃而談。
3、學習方式生活化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采取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運用表演、交流討論、辯論賽等形式訓練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學中,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以激勵的語言、欣賞的態度、商量的口吻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體驗到被關注、被重視。使他們相互啟發,樂于交流、相互溝通,促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從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
呂叔湘先生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實踐才能養成。”④課堂上,學生學語文;生活中,學生用語文。語文作業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和實踐課堂所學知識,從而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在作業的設置上多花心思,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背景、心理因素,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呈現作業,既能達到檢測的目的,又能促使學生快樂地成長。如學完《長亭送別》,崔鶯鶯和張生感人的愛情讓身處花季雨季,對愛情充滿渴望的學生憧憬不已。我抓住他們的這一心理,布置了“用詩化的語言寫出你心中的崔張愛情”的作業。有同學就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相遇相知又相愛/為何徒留傷害/難躲難藏難掩埋/試問原就不該/亦笑亦淚亦感懷/最怕總是疑猜/是緣是孽是無奈/唯向紅塵之外
青山連綿,割斷了送行的雙眼/林木疏遠,不成全別離的纏綿/淡煙暮靄,遮蔽了深情的視線/我在夕陽四綻的古道上,淚流滿面/卻聽不見戀人愛的誓言/禾黍婆娑,秋風盤旋/唯聽見馬兒用嘶吼話留戀/不愿走的我要告別即將離開的你/真的好難/于是,我把別離揉進了淚里/不經意間,淚水便泛成了波瀾
講完《胡同文化》,我讓學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