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硯山平遠一中 田錦寧
一說到語文教學,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大家所所津津樂道的,往往是教法上如何如何地創新,而很少涉及到學法方面的創新。教學應該是教與學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且教是為了學。因此,學法上的創新,對于這樣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回避,更不應該置之于被遺忘的角落。 就這一問題,根據近二十年的教學經歷,讓我首先來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廣大的中學生朋友們參考,同時,雖然不要求能“一時激起千層浪”,但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更多的同仁來關注這一問題。 學法上的創新,應該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總體了解的創新。拿到一本新教材,最好是一來就從教材的說明入手,對全冊書的內容及其編排的特點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即內容分為幾個方面,各個方面都涉及到哪些篇目,這些篇目中哪些是教讀課,哪些是自讀課。教讀課中,哪些要求熟讀,哪些要求背誦。總之,就是把整本書內容的輪廓勾勒出來,作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一點,可以說,不用老師教,不用老師講,只要肯投入一定的時間,肯下一些功夫,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 其次,適當超前的創新。在對全冊書的內容已有總體了解之后,針對所有內容的主次和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的適當超前。也就是在老師教讀或指導閱讀之前,凡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獨立完成的就先行一步。這里所說的適當超前,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前預習,而是從宏觀上和從微觀上獨立自主的對全書內容的進一步掌握。這一點可分作三步走。第一步,就象看一部小說集或散文集一樣,快則一周,慢則兩周,從頭到尾的對全冊書進行瀏覽一遍。第二步,對重點篇目或自己比較喜愛的文章實行重點閱讀,細細品味,而且要有不品出個子丑寅卯酸甜苦辣來,就絕不罷休的決心和信心。第三步,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進行背誦記憶,以達到積累充實的目的。這一步主要是針對要求背誦的古詩文。 再次,走出課本的創新。在課本中學到了知識,積累了知識,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基本功。這還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還在于走出課本,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廣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并在運用過程中使知識得到更進一步的充實與完善。這一點,更要求學生必須克服對老師的依賴思想,即老師要求做的要做到,要做好;老師沒有要求做的,只要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成長,有利于開眼界,長見識的,也要學會去探索,去做。諸如看課外書,聽廣播,看電視,網絡暢游。還有,是農村的,要創造條件尋找機會進城看看;是城市的,也不妨下農村體驗體驗純樸民風是怎么回事,或者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簡而言之,走得越多,就會看得越多,聽得越多,學得越多,做得越多。這些,僅憑有限的課本與狹小的課堂空間是很難做到的。 以上的創新行為,實際上已經打破了學生只會跟著老師的屁股走,老師指東學生就不敢打西的傳統學習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開放型的,積極主動的,自由民主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全新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