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 平遠縣鐵民中學 陳云冬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語言風格。
3、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教學媒體】電教平臺
【課時安排】1.5課時 。
(前半個課時朗讀課文,利用注解口譯課文,并在同桌及小組內互相糾正,做到字詞落實,然后小測檢查翻譯程度,最后將課文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后一課時實錄):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1、“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碧焯冒愕暮贾,有美麗的西子湖。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已學過不少,還能記住嗎?
學生吟誦: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2、見過西湖的人,很多人為它的美景所陶醉。下面讓我們在《雪之夢》的音樂中欣賞一組西湖美景圖。(多媒體出示配樂西湖圖景,學生欣賞。)
西湖的景美嗎?如果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在上節課熟悉課文、翻譯背誦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并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
3、介紹作者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官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二、反復誦讀,感知文章
1、聽錄音并思考:
要知道作者筆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樣,還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先聽錄音,并思考兩個問題。
(1)都說這篇短文里有一個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來嗎?
(2)請在文中找出一個最恰當的詞來評價張岱。
2、師生交流,朗讀分析。
都說這篇文章作者犯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是什么?(生驚詫好奇)
生1:“獨往湖心亭看雪”應該是一個人,后文卻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2:“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毕嗝。
師:同學們眼光很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是不是張岱的數學沒學好數不清人數啊,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讓他改改?
生3:我認為先不急,等咱們理解了課文再說,說不定其中另有奧妙呢!
師:嗯,大家同意嗎?(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我們來分析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一個最恰當的詞來評價張岱。
生4:癡。(學生紛紛表示贊成,師板書:癡 )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
生5:傻,笨。
生6:呆,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張岱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女生把課文朗讀一遍,要讀出感情。(全班女生齊讀)
三、細讀品讀,探究課文
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女生朗讀得不錯,男生是不是能讀得更好呢?男生把課文讀一遍。(全班男生齊讀)。讀得不錯,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張岱的“癡”?
(2)張岱“癡”的原因是什么?
(3)找出文中的寫景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2、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解決問題。
(學生踴躍討論后,紛紛舉手)
(1) 分析第一個問題: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張岱的“癡”?
生1:“是日,更定矣。”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2:“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3: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看雪。
師:說得真好。ǘ嗝襟w出示答案)古人以三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文中說“湖中人鳥聲俱絕”是什么意思?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說得好,現在我采訪一下同學們,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你會在家干什么?
生1:縮在被窩里睡懶覺。
生2:上網玩游戲聊天。
生3:烤火。
生4:一邊喝茶一邊和家人聊天。
……
(2)第二個問題:張岱的舉動正好反映了他“癡“的一面。可是他“癡”的原因是什么?
生1:好山水。(對,作者癡迷于山水。板書:山水)
生2:癡迷于西湖。
不錯,作者癡迷于山水,癡迷于西湖;蛟S,我們能從《西湖夢尋》中找到答案。出示《西湖夢尋》序,第一、二組同學讀:
“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 (《西湖夢尋》自序)
作者說他離開西湖28年了,但是西湖每個晚上都走進了他的夢中,可見,他對西湖是日思夜想魂牽夢縈的。
(3)問題三:文中哪些是寫景句?誰來把它讀出來。
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另一學生再將寫景句用現代漢語作描述。
3、賞析寫景句,了解文中的白描手法。
你看這二句寫景句,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這樣的描寫手法叫“白描”。
出示白描的概念,第三、四組同學齊讀: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師:我們以前也學過白描,在哪里學過?
生: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師:對,《天凈沙秋思》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黃昏凄涼的景象。蘇軾有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薄鞍酌琛逼鋵嵕褪恰暗瓓y”。
4、想象文中的奇景。
同學們不妨想象這樣的奇景,我叫一個同學朗讀白描語句,其它同學閉上眼睛想象,準備好了嗎?(一生有感情地讀,其它同學閉上眼睛想象)
師:這樣的景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1: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生2:大雪鋪天蓋地卷來,有一種意境美。(板書:意境美)
生3:我覺得天與云與山與水,全都連成了一片,有一種畫面美。(板書:畫面美)
生4:我覺得還有語言美!昂嫌白樱╅L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睒O有韻味。(板書:語言美)
5、師生互動,質疑解難,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師:說得太好了,同學們的想象還是很豐富的,這樣的景象作者寫得實在太精彩了。同學們都了解了嗎?有沒有不理解的?
生1:老師,這里我有點不理解,“天與云與山與水”,用了這么多“與”,不知有何用意?
師:對啊。作者為什么用了這么多“與”,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其他同學怎么看?
生2:“與”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一起了,如果去掉,好像它們有界限似的。
生3:我覺得“與”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
生4:我認為“與”把四個景物連成一塊了,天、云、山、水好像在動,有一種動態美。
師:好樣的,有眼光。ò鍟簞討B美)
生5:老師,我也有個問題不理解,這幾個量詞“一痕”、“一點”還說得過去,后面的“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笔遣皇怯缅e了?
師:對啊。這里是不是用錯了,誰來幫她回答?
生6:我覺得沒有錯。舟如“芥”,人如“粒”,這是從天空或高空的俯視,置身其中的人,正如滄海之一粟。這樣用詞,更顯得天地之蒼茫。
生7:沒有錯,我覺得在蒼茫的天地中,景啊,人啊,它們都似有似無,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感覺。
師:(驚喜地)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啊!人融入了蒼茫的天地中,讓我們感覺到它的語言美。讓我們再把這二句寫景讀一遍。咱們要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全班齊讀)
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產生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板書:天人合一)。寫景是為了抒情,在這一刻,張岱有什么情趣?(板書:情趣)
生8:清高、高雅。
生9:超凡脫俗。
師:不錯,這個超凡脫俗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板書:超凡脫俗)那么,舟子對這樣的做法理解嗎?(生齊說:不理解)誰來把舟子說的話讀一遍?(一生讀:“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案北眢@奇,指對這種行為百思不得其解。畢竟,舟子是凡夫俗子理解不了。文中還出現了一個“更”字,是哪句?
生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師:此人,指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學生踴躍地舉手)
生2:湖中焉得更有此雅興之人。
生3:湖中焉得更有此豪情之人。
生4:湖中焉得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5:湖中焉得更有此超人。(眾大笑)
師:說得太好了,大冷的天,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生6(抱拳):彼此彼此。
生7(鞠躬):幸會幸會。(生笑)
師:同學們想象還是蠻豐富的,都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師心中也有一個疑問:他們飲酒前不問姓氏,飲酒后才問,卻避而不答。只說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姓名不留地址,這段奇遇,張岱是不是處理得太草率了?
生1:我覺得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名反而就俗了。
生2:金陵是明朝的故都,說明張岱懷念前朝懷念故都。
師:說得不錯,張岱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明朝滅亡的傷感情緒。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啊?
生3:他不愿和人深交,只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
生4:他只愿融入大自然,他的心是屬于自然的。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5: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
師:對,張岱就是這么一個癡人,癡迷于山水,希望融入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個癡也反映了他超凡脫俗的情趣。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師:世人都說張岱“癡”,而同學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癡迷的事情,說說看。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師:是啊,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癡”得離奇。平凡之人,也有“癡”的時候,也都會“癡”得可愛。剛才同學們說到了,曾經在如瓢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里,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今天這個日漸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們周圍有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漸忙碌滄桑的面容,然而,人活著不僅要有柴米油鹽,還要有閑情逸致,所以我們感謝張岱,是他讓我們感受到那份靜謐,感受到那份癡迷,感受到人間的至情至性。
五、作業布置
就“說‘癡’”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課后練筆。
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