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周寧十中 傅翠娟
經過幾輪的新課標的實施,我感受到了這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新型的學習方式、嶄新的評價標準。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設計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為大面積推廣教育教學改革創造了條件。
然而,新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學作品,為語文教學增加生氣的同時,也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如語文版七年級上冊魯迅的《風箏》。對于“精神虐殺”如何理解?課文結尾的含義是什么?課文獨特的結構、深奧的語言,不是一個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所能接受的。即使教師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去講,也難叫涉世不深的學生弄懂、弄明白。因此對課文的一些理解某種程度上都是強加給學生的。再如:狄斯尼《勇氣》中將軍為什么說那位法國婦女“是一個幸福的女人”,談談你對幸福的理解!督處熡脮分刑岬竭@是一種高尚的幸福觀。一個人如果能像法國婦女那樣有信仰、為正義事業敢于犧牲,使人覺得永遠可以信賴,那么他當然是幸福的人。可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只會想到“法國婦女因為救肋美國傘兵,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一家人成了孤兒寡母了,為什么還是幸福的?”對于什么是“高尚的幸福觀”即使教師有所解釋,他們也只能是似懂非懂。新課程改革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挑戰、帶來了生機。要想讓學生創新的“學”就要求我們教師創新的“教”。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推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要徹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首先要轉換教師的角色。在新課改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善于合作的探索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話雖如此,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雖已將大量時間、空間讓給學生,創造條件來激發學生,已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上,但仍有學生處在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課堂上教師希望學生展開討論,然而積極發言的只有幾位學生,課堂就好像是這幾位學生的課堂,其余學生不是靜坐,就是借機聊天。熱鬧是熱鬧,但實質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我們在教學中談尊重生命,不僅指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欲望,因此提倡“生命的課堂”。而“生命的課堂”指的是一種“有生命的教學”、“活的教學”。這種“有生命的教學”首先要求課堂進行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而不是為應試的各種訓練;其次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鼓勵、相互溝通、彼此啟發、共同分享與協作。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現代教育理論所倡導的,為了改變獨立競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式學習。語文課堂上,為了便于討論,提高討論的效果,我把思維敏捷、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分散開,就近四人編成一組。在分組討論中,教師巡視各組并參與他們的討論。適當啟發、點撥、反問、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課堂討論時,由于每個小組均有學生帶動,課堂的討論氣氛逐漸改變,而不再只是幾個人發言的現象了。
新課程倡導師生互動的課堂形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是彼此增加了解、開拓思維的有效途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課堂也逐漸力求做到了:問題由學生概括、思路由學生互相合作探索、方法由學生討論尋找、意義由學生合力概括、難點由師生共同突破。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對學生尊重和愛護,學生對教師信任和依賴,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兄弟姐妹的關系,這樣才能與學生有所溝通、有所理解。當然考試拿高分和聽話的學生特別能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心,而那些搗蛋的學生往往成為教師的“眼中釘”、“肉中刺”。認為他們是“朽木不可雕”,以至于厭惡他們,不愿把精力花在他們身上(這其中也包括本人)。最后導致這些學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但是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授給他們知識,更要成為他們健康心理、健康品質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和自我選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激發學生在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蔽覀兘逃ぷ髡邞獜纳钪,從細小的動作中去挖掘那些學生的閃光點并以此為起點,不斷激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要善于用愛打開他們的心扉。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當你付出一份愛時,其實你已收獲著更多的愛。班上有一男生,開學好幾周了,一上語文課不是懨懨欲睡就是與同桌、鄰桌交頭接耳,大錯沒有,小錯天天有。課堂教師提問也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直至有一天教師檢查預習作業,發現他有躍躍欲試之感,于是指名他到黑板上給字、詞注音。完成后,當著全班學生對他的“勇氣”進行表揚,并帶動全班學生對他進行鼓掌贊揚。這以后上語文課再也沒看到他之前的那副模樣,而是他主動要求與同學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了。
另外,民主平等的關系還體現在教師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應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把“教”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組織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是先扶持學生走,后引導學生走,授人以漁,傳點金術。促進學生摸“石”過河。學生的“學”是學知識、學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而學生的“學”重在好學、樂學?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和藹的表情、幽默的話語、莊重的舉止、文明的行為、意境優美的詩歌吟詠、扣人心弦的文學典故、講述激動人心的文化名人傳說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教師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明辯是非、尋找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創造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活、生存能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拙劣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真理!蔽也皇且粋優秀的教師,但我愿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帶著新的思想、新的認識、新的教學方法去放飛學生求知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的世界里盡情飛翔。
傅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