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振忠
在教學中經常地選擇一些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實例,作為教材的必要且有益的補充,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
一、補充實例的選擇
1.選擇同一性的實例。即要求所補充的實例必須與教材內容一致。如《真正的友誼》一課是要使學生懂得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基礎上的,要用真誠和熱情去澆灌友誼之花,并能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課文中運用了“三個小伙伴”的三則小故事來幫助說明道理。為了對學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我選擇了幾個與所要說明的問題為同一性質,能十分貼切地說明這一道理的實例,以便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例中較自然地理解真正的友誼的道德概念,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本班有兩位同學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他們感情非常深厚。有一次,其中一位同學生病在家一個星期,另一位同學幾乎每天都去給她補課,陪她聊天。
2.選擇典型性的實例。所選擇的實例在學生當中應該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學生當中的普遍現象、普遍問題,能夠為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相應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起最好的教育作用。針對學生中一些好朋友不顧原則,在朋友有錯誤時不僅沒有真誠指出,而是與其一起犯錯誤的現象,選取了班中兩位同學打架的例子。其中一位的好朋友,見后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去幫著打人。針對這種誤認為哥兒們義氣就是真正的友誼的錯誤認識,讓學生通過分析明白:哥兒們義氣并不是真正的友誼。這些例子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真實、可信度高,很好地印證了課文中的道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
3.選擇多方面的實例。既可選擇師生之間的實例,又可選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實例,還可選擇師生家庭、家庭成員以及周圍生活中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實例;可選擇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有積極因素的正面實例,把它引進課堂,給學生做個榜樣;還可選擇那些有消極因素的反面例子,通過反面例子正面用,讓學生說說危害,以作教訓。這樣多渠道、多形式地選材,豐富補充實例的內容,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促進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補充實例的運用
1.出示實例要把握時機。在《真正的友誼》一課教學中,揭題時,我便出示了我班一位同學幫他的好朋友打另一同學的實例,讓學生辨析:這位同學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是錯的,不應該幫他打人,應該勸阻他們。有的說是正確的。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的實例吸引住了,真正體現了“課伊始趣亦生”。然后轉入對課文的學習。這一步,激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強烈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良好的開端正是課成功的一半。
2.補充實例要精心分析。在出示某一實例時,要精心設計好提問,如: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②他們這樣的做法對嗎?③假如你是他,你應該怎么對待這件事?等等,之所以設計這些問題,主要是防止學生只記實例內容,忽視理解道理。在設計問題時,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努力做到一問一得。幫助學生通過分析實例提高對真正的友誼這個道理的認識。由于問題設計上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再引導大家認真分析,因而課堂上較輕松地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3.補充實例要加強評價。首先是教師對每個問題的結論要精心設計,在歸納的基礎上要以畫龍點睛式的語言,作出簡短、準確、易懂的小結,告訴學生正確的結論為什么是這樣的道理。正確的小結評價,在深化明理的同時,還給學生指明了道德行為模仿的榜樣。お
本文發表于《小學教學研究》99年第8期おおおお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