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蠟燭》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2、了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3、透過行為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1、復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語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教法
誦讀法結合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里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里蠟燭起著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托懷念、哀思。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么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與蠟燭相關的課文,這就是俄國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新聞通訊《蠟燭》。
二、自主學習,檢查預習
聽寫詞語并注音:地窖 拂曉 聳立 燈芯 匍匐 瓦礫
舀出 灼燒 腋窩 肅穆 鞠躬
三、結合學生預習,老師介紹
1、簡要介紹寫作背景。
二戰末期,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后又在克拉約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于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集群,解放被占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并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后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2分鐘)
2、介紹通訊有關知識。
[提問]前面學過《新聞兩則》,那是兩篇消息,今天我們學的《蠟燭》是一篇通訊,和前文相比,通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報道事實,通訊則是對事實進行完整詳細的報道;消息與通訊在表達方式上一般以敘述為主,描寫議論成分少;消息語言簡潔平實質樸,通訊講究文采,語言形象,鮮明生動。)(5分鐘)
四、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提問]復述課文故事
用戰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現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現蘇南兩國人民深厚情誼。老婦人的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埋葬戰士,為戰士守靈,可概括為“敬愛”與“哀痛”。
2、通過課文語句分析。
[提問] 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復交代與描寫。)
3、[提問]整理出文章中共幾次寫到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
【炮火11次、蠟燭6次、黑巾4次、老婦人動作6次(三爬三跪)】
4、 [提問]從這些重復的描寫中,可以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見證。
(3) “黑色的大圍巾”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5、[提問]感人在什么地方?
(題材感人--戰爭中的人民;細節描寫真切--炮火連天,年老體弱的婦人吃力掩埋戰士、擺正遺體,親吻額頭,像親人一樣、點起珍藏45年的蠟燭,全文突出蠟燭,任讀者沉浸在燭光所營造的意境中。)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西蒙諾夫感人至深的《蠟燭》一文。從中我們了解了通訊這種
教學時間:一課時新問題材的特點(請學生復述);戰爭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極端狀態,戰爭也是對人類生命的挑戰,當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呈現的時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可以發現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點。今天,通過學習,我們體會了課文中細節描寫里所傳達出的真摯感情,這不是一般的人類感情,是在極端環境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性深處的善良,敬愛與哀痛。老婦人的愛,是一種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母親般的愛。戰士犧牲的精神讓她無所畏懼,是人類美好情感的體現。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第二題。
鞏璽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