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難點: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預習提綱】
1.字詞。
《行道樹》
墮落(duò):(思想、行為)往壞里變。裝飾: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美觀。
點綴(zhuì):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冉冉(rǎn):慢慢地。 (8)苦熬: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
自豪:因為自己或者與自己有關的集體或個人具有優良品質或取得偉大成就而感到光榮。
污濁:(水、空氣等)不干凈,混濁。
《第一次真好》
結實累累(lěi):形容果實結得多。 豐碩(shuò),:(果實)又多又大。
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不可磨滅:經過相當長的時期都不能消失。
玲瓏剔透,(tī)形容器物細致,孔穴明晰,結構奇巧。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
具體而微:整個形體都已經具備了,只是比較微小而已。多姿多彩:形容姿態萬千顏色多樣。
珍重:愛惜、珍愛(重要或難得的事物)。回味無窮:從回憶里得到許多體會。
2.采用多種方式反復朗讀兩篇文章。
3.試著完成課后練習題。
【合作展示】
《行道樹》
1.為什么說“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2.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探究質疑: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4.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么憂愁?為什么快樂?
5.行道樹的形象是什么樣的形象?‘
6.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贊美了什么?
7.探究質疑:什么樣的人也和行道樹一樣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討論并歸納:可自抒己見。
《第一次真好》
1.“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為什么不說“風俗畫”或“風景畫”?
2.為什么說“我”是“俗子”?
3.作者說“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請用課文的例子說明。
4.“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5.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6.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嘗試?試舉例說明。
8.請同學們講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誰講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檢測反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里。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里的,這一點,其實我們知道得比誰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惟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陰。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敖著,牙齦咬提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了過來,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1.文中有一句能體現這篇短文要表達的哲理,這句話是 。(3分)
2.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為什么神圣呢?(3分)
3.短文用對比的方式表現出行道樹的犧牲精神,請作簡要說明。(3分)
4.“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句中“墮落”一詞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3分)
5.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3分)
【學習心得】
7.短文兩篇
【合作展示】
《行道樹》
1.“墮落”的原義是(思想、行為)往壞里變,但課文的意思是行道樹離開了它們的家,離開了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煙塵里,它們的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往壞里變。
2.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卻早巳麻木不仁,早巳習慣于污濁,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這是一個人生哲理。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為什么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行道樹認識到,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愿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行道樹認識到,為神圣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一切神圣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的健康而憂愁;他們為自己從事的神圣的事業而承受痛苦,他們更為自己對人類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5.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
6.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第一次真好》
1.“風情”這里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很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風俗畫”則是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場面。“風景畫”則是以風景做題材的畫面,二者都不夠確切。
2.這里的“俗子”指見識少,鄙俗的人。因為“我”是個生,長在都市的人,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樂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對大自然知之甚少。
3.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如第一次見袖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4.“雛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說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說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5.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6.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使人回味無窮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7.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陷入泥坑,毀了自己。
【檢測反饋】
1.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2.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意思相近即可 3.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 3.“墮落”在這里的意思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5.在市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
g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