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記敘的感情色彩。
2、對三味書屋內容和寫法的理解。
3、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4、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學生簡介魯迅。
魯迅先生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的這段往事,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純真、質樸的思想感情。
二、 整體感知
1、學習詞語
2、解題:
①文章標題點明了文章寫哪兩個地方的生活?
明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②“從……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
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記敘的。
3、熟讀課文
4、快速閱讀課文, 思考下面問題
(1)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2)兩個生活片段中各寫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百 草 園: [1]有趣的動植物(2)[2]神奇的傳說(3-6)[3]雪地捕鳥(7-8)
三味書屋: 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問“怪哉”蟲--充滿好奇心;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逃課到小園中玩耍;師生一起朗讀時的情景;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
(3)你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覺得作者筆下的這位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作者筆下的先生: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
(4)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后練習一)
5、讀課文理解上述問題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
1、 字詞聽寫
2、 檢查上節課作業
二、 整體感知
讀課文明確本文所寫內容
三、 研討分析
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
(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這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2、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景物,是什么?
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還有萊畦,石井欄。
3、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 ( 如何進行描寫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色形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找出色、形、聲、味及春、夏、秋景的詞語)
(3、)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
(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
(5、)“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4、 讀課文,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5、朗讀課文第3至8段,回答下列問題。
( 1)、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2、)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找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五、小結: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六、布置作業
同學們小的時候,都捕捉過小昆蟲或玩過各種游戲。請你模仿魯迅描寫冬天捕鳥使用一系列動詞,也用五個以上的動詞描寫你親自做過的一種活動。
七、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 復習提問
1、 詞語聽寫
2、 上節課作業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三、研討分析
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2、這一段過渡文字里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3、閱讀關于三味書屋的描寫部分,思考
A、 “我”對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B、問: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C、問:“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說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先生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容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
D、第二部分表現三味書屋學習生活什么特點?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什么關系?
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四、作業
作文片段練習。
A.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B.描寫某位老師上課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寫的是哪位老師。
趙鳳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