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A
教學目標
① 識記重點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和主題。
② 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線索,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③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④ 學習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內容和主題;理清思路和線索;選取典型事例真實、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的崇高品質;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看注釋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查找有關魯迅的資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課文思路和線索,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知道嗎?在魯迅的生活中,在異國他鄉、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屢遭侮辱時,
一位恩師以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永遠的烙印;在那個特殊年代里, 發生了一段感人至深而又發人深省的往事,不是那段往事,或許中國的醫壇上會多一位著名的醫生,而中國的文壇上就會少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這位恩師就是藤野先生,這件往事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速讀文章,去認識那位令作者一直不能忘懷的藤野先生,去了解那件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往事。
(或者由學生介紹查到的有關背景材料導入。)
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讀準字音,并理解詞義。
整體感知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內容。如果你沒有讀課文,假如讓你寫這篇文章,你會怎樣寫?,你會寫些什么呢?本文的主題會是什么呢?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先介紹一下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樣的人,再舉具體事例來加以描繪,最后點題,藤野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生。
是的,這樣寫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可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一波三折,況且是大手筆的魯迅呢!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藤野先生的風采,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了解那件改變了魯迅命運的往事,去探討文章到底是怎樣寫的。
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可以聽錄音帶、可以是教師朗讀、可以是師生同讀)
① 文章寫了那么多的事,這些事分別發生在哪里?分別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② 文章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③ 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聽讀完課文后,一定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①在東京(1~3自然段)--在仙臺(中間的自然段)--在北京(后三個自然段),由此可見文章可以分為三部分。
②本文的敘事線索有明線和暗線,明線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過程來組材,暗線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來貫穿始終。(如果學生沒有找出暗線,教師也不必著急,可放到學完文章后,教師點撥,學生自己悟出。若沒有,教師可設一小臺階,讓學生找出。)
③ 贊揚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過渡]本文選自《朝花夕拾》,作者回憶的是在日本留學的一段經歷,主要歌頌的是藤野先生,可開頭部分那么多的篇幅卻沒有寫藤野先生,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可以從自己查閱的資料中找找答案。
四人小組探究合作學習討論解決明確:
作者是懷著很美滿的夢,東渡日本,“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留學的,可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卻把學習環境搞得烏煙瘴氣,失望和憤懣使他決定離開東京,去尋一方學習的境地。這樣既寫出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又交代了作者離開東京的原因。而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寫仙臺學校和幾個職員對我的照顧,一方面是說日本人民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是從正面來襯托了藤野先生。寫日本“愛國青年”的行經,則是從反面襯托了藤野先生。
小結:是啊,為了救國救民,魯迅先生懷著一腔熱血選擇了到來東京尋找方法和道路;可是,清國留學生的種種丑態卻使他失望了。失望中,他苦苦尋找,他又一次選擇,選擇到仙臺去學習醫學。在仙臺,魯迅認識了這位給他留下了永遠的烙印的恩師--藤野先生。
布置作業: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完成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重點研讀 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感知了課文內容,理請了文章的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到仙臺的原因,本節課我們就跟隨作者的筆端,去深入地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研讀與賞析
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在仙臺”部分。
①在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記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②你認為最讓魯迅先生感動的是什么?說說理由。
③那段感人至深又發人深醒的往事是什么?請你帶著感情復述一下這件往事。
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在自主學習后討論明確:
①共記敘了四件事:
修改業慕慘--正直熱誠、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
糾正解剖圖--熱情關心、嚴格要求、
關心解剖實習--正直無私、真摯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認真求實、治學嚴謹
②最讓作者感動的是,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
學生說完后教師小結: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后,處處受辱挨打,就是在日本留學,也受到日本“愛國青年”的歧視和侮辱,作者飽嘗了弱國國民的辛酸,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而藤野先生卻誠懇地對待這樣一位弱國子民,真誠地幫助這樣一位來自弱國的學生,不僅是作者,就是現在的我們,不也被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無私、熱情誠懇,又毫無民族偏見的高貴品格深深地感動了嗎?師恩難忘啊!
③棄醫從文。學生復述完后,再請同學予以評價,重在體會作者的感情。
④課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之情。
小結:是啊,作者又選擇了,選擇了棄醫從文,因為他“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作者兩次異地求學,兩次展轉奔波,無不貫穿著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這是作者一段重要的感情經歷。
問題探討
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重音等)之后交流,說說為什么喜歡。或者對不懂的問題、或你認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文章寫了那么多的內容,卻有條不紊,請認真體會一下,這是為什么呢?提示:文章除了以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過程來組材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是一條什么樣的線呢?--是因為文章有兩條線,另一條是暗線,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來貫穿始終的。)
如:怎樣理解“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攏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nbsp;
如:“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大清國的臣民精心打扮,招搖過市,自我陶醉,“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如:我喜歡這段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文章能抓住人物特征、通過具體事例來刻畫人物性格。--上課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活脫脫地刻畫出一個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人物。
可以讓學生多找一些,多多感悟,教師可就要點處加以點撥。
拓展延伸:
①魯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選擇,你想過嗎?他的每一次選擇的支點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動。盡管我們同學的年齡不大,生活中一定也有不少次選擇,請說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和魯迅先生比較比較,看看你選擇的支點是什么?與魯迅有什么不同?
②夜深人靜時,面對掛在東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二十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和藤野先生對一段話。
自主思考后交流。
小結: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了藤野先生的幾件往事,在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先生的無限感激之情。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來征求魯迅的意見,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魯迅逝世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藤野先生看,藤野這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藤野先生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后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可見藤野先生對魯迅的敬慕之情是多地深切啊!
布置作業:
1.將自己課堂上交流過的一段對話整理在作業本上。
2.抓住人物的特征,通過二三件具體事例,來刻畫給你幫助最大的一位老師,600字左右。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