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4、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教學設想:
1、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全文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以進一步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導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板書文題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讀(學生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課文,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2、教師組織檢查學生閱讀效果。
學生快速準確地從課文中篩選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問題的答案,準備搶答。看哪一大組的同學在搶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由同學們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學----物候觀測對農業的意義----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物候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明事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上面四題將課文的段落標示出來。
2、老師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放在開頭可以嗎?
(不行,它按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 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 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 順序
闡明意義 本質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自由讀6--10自然段。
2、回顧: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幾個?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3、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各組派一個代表來解說這些因素:
4、提問:為什么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再提問:
明確:從主要到次要。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
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5、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6、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7、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過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們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五、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比較閱讀。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
(1)聽讀1--2自然段。
(2)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3)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⑷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給以適當的鼓勵。
講述、明確: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六、總結,布置作業:
1、總結: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2、布置作業: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其中包含的知識。
李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