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I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影響
──多媒體對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影響的調查與實踐
傳統的課堂寫作教學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普遍存在著方法陳舊、過程單調的弊端,學生興趣淡薄,課堂教學的效果不甚顯著。尤其因為單純的寫作模式和技法的傳授,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廣,寫作素材貧乏,視聽感官得不到充分調動,聽說讀寫看也不能有機結合。思維活動處于單向和抑澀狀態。而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運用,單一的所謂作文指導就顯得軟弱無力。因此,我們將計算機為主體的多媒體網絡系統,即“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MCAI)引進課堂作文教學中,使課堂得到拓展延伸,調動了學生寫作的興趣,發揮了眼、耳、口、 手、腦的整體功能,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等。本文旨在闡述MCAI對學校現代課堂作文教學的意義,尤其是對學生認知能力中的思維能力發展的重大影響。
思維能力是認知能力的核心,思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整個認知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是中學階段,因此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十分必要。MCAI具有聲、光、色等多種功能,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去積極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條理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
1 條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條理思維具體體現在寫作的思路結構上。不同文體的寫作有一個共同的要求――條理清晰:或以時空邏輯為序,或以某一實物為線索,或以某種情感為紅線……高中語文第二冊寫作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分別是“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和“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針對第二單元,我先放映初中已學課文《蘇州園林》的影視片斷,引導學生回顧其文總分的邏輯結構及分類說明的方法,然后又根據本校實際用MCAI把學校幾處重要建筑和景點制成了幻燈片:這里的建筑和景點學生們都很熟悉。最后讓學生模仿借鑒《蘇州園林》的結構及說明方法,寫成了一篇比較成功的有條理的說明文。針對第四單元,我運用讀寫結合律,以剛學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為契機,使用畫面特寫鏡頭打出湘蓮、西瓜、菊花等學生們熟悉的產物或景物,教學生向外人生動地介紹其中的一種。由于有圖片逼真的視感,加上因之而激發出的人之本土自豪感,學生寫出的這篇說明文格外生動:不僅活用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所用的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從古至今的合理順序,還綜合運用了分類別、列數據、舉例子、作詮釋、打比方、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尤其是很多學生恰當地引用了許多古詩詞,極大地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與形象性。課后,我布置四人小組制作并展現以學生優秀習作為解說詞的多媒體動畫片,參加計算機奧賽培訓的學生還根據內容適當增添了實物解剖圖和遠景近景鏡頭,學生們觀看時,興致盎然。這樣,借助多媒體影片、錄像、圖片、聲音等手段,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條理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很好地完成了作文教學中學生最感乏味的說明文的寫作任務,而且也為學生以后的說明文寫作打下恒久的興趣和知識的底子,這是傳統說明文寫作教學所無法比擬的。通過我的問卷調查,學生們也是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的,只是在農村的中學,計算機普及率不很高,師生運用多媒體網絡系統的水平暫時欠佳,即使是在我所任教的省重點中學。值得欣喜的是,調查中,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計算機課。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MCAI是大勢所趨,也是大勢(學生)所需。
2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人類思維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兩個發展階段。形式思維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辯證思維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過程。“邏輯思維也是整個思維的正確性的堅實基礎,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思維將是混亂的,漏洞百出的,彼此矛盾的,乃至是荒謬的。”(楊叔子) 邏輯也是文學的基礎,文學以形象來演繹邏輯表達邏輯。就作文而言,需加大議論文的寫作比重,養成學生的批判意識,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關于這一點,近幾年來高考的指向有失偏頗。在歷年的高考閱卷中,一個省數十萬份作文里,邏輯縝密 充滿理性的議論文竟然鳳毛麟角。“認識的膚淺和思想蒼白正是這一代中學生的通病,不加強理性的訓練,就會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毛榮富) 所以,作文教學亟待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寫作訓練和口語訓練分別是“作點辯證分析”和“辯論”,我以為訓練量太少,而且未能把它們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因此大有必要在作文教學中加以拓展和延伸,并適當和閱讀教學結合。
① 掌握要領,落到實處
辯證分析集中體現在議論文寫作中,其中“分析”是指擺出事例之后,再講點道理,使材料和觀點掛起鉤來。而“辯證”只是“作點”,因為據心理學表明,辯證邏輯思維是思維發展的最高形式,難度最大,成熟較晚,可能要到青年中 晚期才能完成。不過,它也表明已有85%的高二學生能正確地或基本正確地進行辯證邏輯思維。“作點辯證分析”,通俗地講,其要領就是“不過頭”,“不片面”,“不靜止地看待分析問題”。那么,如何落到實處?直接以議論文為切入點嗎?學生會感到太枯燥,效果自然不佳。我在作文實踐中是以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鑒賞為突破口的。“形象大于思想。”文學形象的感染力比任何思想說教都來得更直接、更有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占了60%,因此與作品配套的圖片、電影、電視、錄像、戲劇、歌曲等資料非常多,而且與之相關的其他中外作品的類似資源庫也十分豐富。只要把它們剪輯成MCAI--這是輕而易舉的。學生是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并訴諸于語言的。例如,我在放映出《祝福》中“‘我’與祥林嫂的對話”的片斷后,要求學生根據“我”“吞吞吐吐”“支吾”的神態,“也許有罷”“然而也未必”“我也說不清”的看似矛盾的回答,分析“我”的形象以及“說不清”三字揭示的深刻內涵。又如,我利用課外讓學生觀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影片后分析卡西莫多這個人物形象。由于學生深受故事情境的震撼,所以樂于去深思人物背后的方方面面,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用或歷史的或發展的 或全面的辯證觀點去分析人和事。一旦有了大量感性與理性的思維積累,再讓學生寫作純粹的議論文就不再感困難了,而且閱讀文本中不乏典型的范文。如《師說》《六國論》等。
② 臨摹實戰,指導反思。
一方面我們說近十幾年來學生作文理性思維陷入疲軟與缺失狀態,另一方面卻是學生對辯論賽樂此不疲,興致極高。按理說,辯論賽動口又動手,從觀點的陳述到論據的搜集、整理,學生是熱情主動的,也可以說這種形式是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綜合實踐。可為什么實際上學生喜歡辯論賽與厭惡寫作論辯文一直成為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呢?而且,即使是學生喜歡的辯論賽,歷屆表現出的整體水平也不夠高,僅有單純的熱情和熱鬧的形式罷了呢?我認為原因有二:第一,臨摹不夠。作為中學生,尤其農村中學,有幾次觀摩有檔次、有品位、 有代表性的辯論賽呢?第二,指導不夠。每每一場辯論賽接近尾聲,參評的老師寥寥幾語就匆匆結束,很難談得上具體指導與反思每場比賽的成敗歸因,也難有幾位語文老師借此機會在賽前或賽后來指導學生如何寫陳述詞,如何準備有說服力的證據,如何分析和駁斥對方的辯論過程中的邏輯聯系,如何選擇最有力的論證角度和方法等。還記得上學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舉行了一場關于“逆境出人才”(正方)還是“順境出人才”(反方)的辯論賽,當正方質問反方還有什么順境出人才的典型例子時,反方啞口無言。其實,此辯題在某年的“亞洲大專辯論會”上辯論過,但可惜我想不起是哪年,也未去查證,致使錯失一次從“實踐――認識――實踐”的寫作訓練和口語訓練的良機。總之,如果充分能利用計算機網絡精彩的論辯現場,耐心搜集相關精彩的論辯詞,悉心指導論辯的有關的注意事項,具體反思每次辯論的成敗因素,那么,學生的強烈熱情就會產生偉大的成果,第二階段的“實踐”水平就會越來越高,何愁不能實現口語和論辯文寫作的雙贏?
3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形象思維能力是思維的主要創新源泉。高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形象思維的主要成分是想象力,想象力是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高中生的想象力是發展創造力的重要任務。傳統的寫作教學僅靠文字的情境對學生的刺激是單向的,如果利用多媒體提供的視聽、動態、甚至動畫的作文情境,用多種感官,多向刺激學生寫作的興奮點,調動他們的想象力。我曾嘗試借助網絡給學生上作文課,圍繞作文內容,制作生動形象的圖片、動態的錄象資料、優美準確的范句例文,組成作文資料庫,供學生查詢調用。還向學生提供校園網、因特網上的作文信息。查詢信息改變了傳統模式中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充分得到體現。網絡中的每個學習者對各種的信息資源進行共享,這是其它任何一種媒體和技術手段所無法做到的。他們由被動地接受命令轉為獨立地思考問題,有利于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① 藝術思維是形象思維
除了中學語文主要是文學藝術外,其它諸如繪畫藝術、建筑藝術、音樂藝術、雕塑藝術等的欣賞都離不開形象思維。傳統的寫作教學僅靠靜態的文本或實物或插圖是很難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的。盡管課本上已有上述的優秀文本如涉及雕塑藝術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涉及音樂藝術的《這個世界的音樂》,涉及書法藝術的插圖《蘭亭集序》以及眾多膾炙人口詩歌藝術和引人入勝的小說藝術。而使用MCAI,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化呆板為生動,它圖、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現,信息量大,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彌補語文課本中缺少的繪畫藝術和舞蹈藝術。為達成學生寫寓言故事的能力,我播放電視節目《動物世界》;為完成學生寫評論的作文,我播放舞蹈《千手觀音》;為寫出人物的個性,我播放CCTV的《東方之子》;為形成學生寫詩的趣味,我播放富有詩情畫意的風光片;甚至我直接播放各種音樂讓學生寫感悟……學生的形象(藝術)思維的觸角可以伸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 情境作文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徑。
想象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一環。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經常攝錄或收集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的內容及學校開展的各項課內外活動,放在學校網絡寫作平臺上。作文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關的音像資料播放,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激起學生對相似活動、相關內容的回憶,從而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高中語文共六冊書上就有四個寫作單元比較明確地要求運用到想象思維。說明想象力在高中寫作教學中舉足輕重。例如,高中語文第一冊寫作第二單元即明確提到“想像與聯想”。聯系到當時正逢一年一度的校運動會。由于運動會出于安全考慮是封閉式的,只有運動員才可進入運動場,但他們必須關心各自的參賽項目,無暇顧及精彩的比賽場面,而其他學生又無法觀看到細節。能協調這個矛盾,不讓學生錯過一次寫作良機的又是多媒體適時性、交互性的優勢了。我調集學校關于那次運動會的某些畫面,特別是學生們熟悉的運動員以及奪冠運動員的鏡頭。讓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沒有架空,而是得到了拓展。而且,多媒體另一作用在于能彌補學生生活閱歷的不足。如,同是運動會,同是一個比賽項目,學生是很難或很少注意到全國、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相似或不相似的表征及精神內核,這時又是多媒體的技術發揮優越性的時候了。
總之,情境作文教學強調以“思”為核心,在創造的樂趣中協同大腦兩半球的作用,通過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解決了長期以來因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帶來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能協同發展的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品質,提高了作文的實效。
4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是整體思維。當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教育創新的一個重點。在語文教育中,不但閱讀是一種創造,寫作更是一種創造。既然每個個性所體驗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萬別,那么他們所表達出來的內容自然更是千差萬別。對于學生來說,他既可以很真實地按照他的體驗來抒寫,也可以不受事實的限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地想象和夸張,比如童話和科幻小說。在此過程中他學會思考和發現自我,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因此,作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無可比擬的優勢。MCAI中的“圖像”可以提供寫作素材,“聲”可以創造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給予學生范例提示啟發。如我試圖培養學生領悟和寫作繪畫藝術的創新能力時,就利用本地資源――齊白石紀念館的全程圖片,先讓學生網上欣賞,在品賞的基礎上再讓他們擇畫面,談感受,談想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說話能力,最后學生把心里話進行邏輯加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當然,創造性思維在作文進行中的訓練,是一項長期而需“上下求索” 的艱巨任務,涉及創造性思維和寫作的多個角度,我在這里只能從略。
綜上所述,MCAI對現代作文教學影響極大,它將導致作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對傳統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挑戰。它以它特有的集成性、交互性、數字性和適時性,使學生從全方位得到感官刺激,聽說讀寫視錄并用,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利于作文創新,提升了學生整體的認知水平。這些都可以從我所作的問卷調查中得到基本的驗證。
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