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語文教學中的話題設計
蚌埠市曹老集中學 李正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些對于當前要求大力弘揚主體精神、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語文教學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語文課堂教學中,話題出示以后,往往會出現如下情形:有時滿堂異口同聲,輕而易舉;有時滿堂煮沸,不著邊際,難以控制;有時一堂寂靜,無人問津,十分困惑;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其實,癥結在于提出的問題是否切入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話題的設計既是技術又是藝術,在“設計”上狠下功夫,則是一堂課產生亮點、取得成功的關鍵。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設計話題呢?
一、話題的設計要把握適度。話題要精煉、適度,不能像冰糖葫蘆似的一串,而是錯落有致,井然有序地適時出示,將問題進行預設,選擇時機提出。過多過繁,就會成為滿堂灌,學生最容易懈怠;過少過疏,或不提問,則不啟不發,成死水一潭。所以,話題密度要適中,如在學習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時,我選擇時機,拋出下列話題:1.一句詩是什么?然后弄清“驛路梨花處處開”。在弄清它的出處、作者、全詩意思等,就增加了教學寬度。2.兩種技巧是什么?尋出答案:層層設疑和以物喻人,既理出了情節,又明白了文章的特色。3.三種順序是什么?理出答案為:順序、倒敘、插敘,明確了寫作順序,有了寫作模范的范例。4.四種梨花分別指什么?答案為:自然界的梨花、梨花姑娘、哈尼姑娘們、雷鋒精神。這樣,一層層地提示了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5.五類人物是什么?答案為: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梨花、哈尼姑娘、解放軍。五個問題,思路清晰,層層剝開,一目了然,收獲頗豐。
二、話題的設計要選準角度。課堂上,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話題,往往有多維的視角,如何選取最佳角度,常常就很考究。因為選準它,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而且能疏通阻塞,使思維流暢,減少理解的障礙,讓諸多問題迎刃而解。如在學習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我換個角度設計話題:長征的具體內容,包括對敵武裝的斗爭和沖破自然環境的險阻兩個方面,為什么在這首詩里只以“萬水千山”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而對許多驚心動魄的戰役卻略而不寫呢?答案為:這是文學的典型,藝術的概括,以寫景作為敘事的背景,使人感受到長征中所歷盡的千辛萬苦的自然險阻,使人想象到長征所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輝煌戰績,從而使人領會到長征中紅軍戰士的英勇豪邁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話題的設計要增添梯度。有的話題,因與果之間相距很遠,拐彎甚多,學生不宜理解到位,在設計中我們就要增加思維的梯度,銜接知識鏈,做到無梯架梯,有梯加梯,增加話題梯級的密度。對難度較大的話題,教師只有給學生多設解疑之梯,學生才能跳起來,摘到成功之果實,做到循序漸進,自己解決疑難。如《社戲》結尾的一個長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們從文中得知,那夜的戲并不好看,那夜的豆并不好吃,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呢?
要尋到這個答案,我給學生架設了這幾個階梯:①那夜的人是誰?②那夜的景怎樣?③那夜做了哪些事?
聯系課文,共同探究:
那夜的人全是自己的伙伴,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樸實,桂生真誠熱情……擺脫了大人的管束和羈絆,自由、放任,玩得盡興,怎能忘懷?
那夜的景,山美、水美,月色更美,怎不讓人留連陶醉?
那夜的事,搖船箭一般,像一條大白魚,背著孩子們在浪花里躥;偷豆、剝豆、煮豆、吃豆,眾多小朋友你抓我搶,實在難忘。通過這幾個話題,進行梯級設問、探究,就把結尾句產生的疑問弄得水落石出了。
四、挖掘深度。平淡的提問,往往使學生收效甚微,只起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時加點深度,使學生嚼之有勁,品之有味,就更能領略到知識的奧妙,嘗到探究的樂趣,有時還會引發創造性的火花,有驚人的發現。如學完《桃花源記》后,我們探討“桃源如此美,為何不復見?”這個問題。
一些人認為,漁人不講誠信,故不復見。其理由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足見其誠信缺乏,受到上蒼懲罰,“不見之理足矣”。邊貿看來,似是有理,可深一思索,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為果”又作何解釋呢?
這一挖掘,既扣住了主題,又釋卻了前邊的疑惑。既利于學生迅速把握課文,又利于積極參與課堂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總之,優化課堂話題設計,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常新的課題,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大膽進行探索,積極實踐,反復總結,才能尋到更好更佳的途徑。
李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