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教學目標
1、 再識蘇軾;
2、 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3、 背誦全文;
4、 藝術借鑒:
①、寫景、抒情、議論完美結合;
②、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③、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5、 人文素養:理解蘇軾曠達樂觀的情懷。
教學重點
1、 積累;
2、 背誦;
3、 景、情、議的完美結合。
教學難點
景、情、議的完美結合
教學方法
誦讀體悟法
教學時數
4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再識蘇軾;
2、 翻譯全文
教學程序
一、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二、賦
賦是介于詩與文之間的文體。其形式多采用主客問答形式,鋪陳夸飾,辭藻華美,并以諷頌為其目的。
祝堯論辭賦有四體: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古賦祖騷宗漢、以情為本,俳賦務于對偶、協韻,律賦嚴于聲律,文賦的特征在于議論。
三、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米:米芾。蔡:蔡襄)。
元豐5年寫的“兩賦一詞”是:《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四、初讀感知
1、正音正字(以文注為主);
2、聽范讀(多媒體);
3、練讀。
五、翻譯
詳見幻燈片
六、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2、背誦全文。
教學程序
一、積累
完成下列練習
(一)、一詞多義
1、于
寄蜉蝣于天地。 介詞,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介詞,從;比。
孟德之困于周郎。 介詞,被。
2、而
侶魚蝦而友麋鹿。 連詞,表并列,不譯。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連詞,表轉折,卻。
客喜而笑。 連詞,表修飾,地。
3、然
下列句中“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B )
A、其聲嗚嗚然。 B、何為其然也。 C、蘇子愀然。 D、凌萬頃之茫然。
4、之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D )
①、舞幽壑之潛蛟 ②、惟江上之清風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不知東方之既白。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二)、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今義: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比喻猶豫不決。
古義:明月停留。
2、茍非吾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今義:雖然
古義:即使
(三)、古字通假
1、舉酒屬客。 “屬”通“囑”,指勸客飲酒。
2、馮虛御風。 “馮”通“憑”,乘、凌。
3、山川相繆。 “繆”通“繚”,盤繞。
4、舉匏尊以相屬。 “屬”通“囑”,勸對方飲酒。
(四)、詞類活用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D )
A、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舞幽壑之潛蛟。
C、泣孤舟之嫠婦。 D、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C )
A、西望夏口 B、東望武昌 C、侶魚蝦而友麋鹿 D、烏鵲南飛
(五)、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判斷句
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動句
4、何為其然也? 倒裝句之賓語前置句
5、而今安在哉? 倒裝句之賓語前置句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倒裝句之狀語后置句
(六)積累富有生命力的詞語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馮虛御風 遺世獨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一世之雄 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
二、背誦全文
背誦指導如下:
第一段指導要點:
1、韻腳。前半段無韻,后半段的韻腳依次是“間”“天”“然”“仙”。
2、句法!芭e酒屬客”“少焉”為散句,其余皆為駢句或近乎駢句,如“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斷,為兩個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個“而”(駢體文中有些虛詞只有輔助作用,常不計入),也可視為寬對。
3、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托。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為主,為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后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
第二段指導要點:
1、韻腳。有兩組:第一組是“光”“方”;第二組是“慕”“訴”“縷”“婦”。
2、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
3、層次理路!皹贰弊殖猩。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為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
第三段指導要點:
1、韻腳。有五組:第一組是“稀”“飛”“詩”;第二組是“昌”“蒼”“郎”;第三組是“東”“空”“雄”;第四組是“鹿”“屬”“粟”;第五組是“窮”“終”“風”。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領字,不計。
3、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啟下語!翱驮弧币欢斡袃蓪右馑迹呵耙粚佑扇皢枴苯M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為下文寫悲做鋪墊。后一層轉而說到自己,先著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后寫幻想不能實現,并以“托遺響于悲風”作結,呼應上文“何為其然也”。
第四段指導要點:
1、韻腳。有四組:第一組是“往”“長”;第二組是“瞬”“盡”;第三組是“主”“取”;第四組“月”與“竭”,“色”與“適”交叉押韻。
2、句法。以散句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
3、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說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
第五段指導要點:
韻腳及句法前面已有說明。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最后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躍然紙上。
三、課堂小結
第三、四課時
教學要點
1、 藝術借鑒:
①、寫景、抒情、議論完美結合;
②、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③、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2、人文素養:理解蘇軾曠達樂觀的情懷。
教學程序
一、人文素養:理解蘇軾曠達樂觀的情懷。
認真誦讀,在誦讀中體悟下列問題:
(一)、第一段:
全班齊讀后回答:
1、 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寫景順序是怎樣的?給這幅畫命名。
2、 此時,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
1、 畫面特點是澄澈、幽美。寫景順序是從上到下,由遠及近。故可命名為月下泛舟圖。
2、 情懷:飄逸、曠達、興奮、樂觀。
(二)、第二段:
兩人分一主一客誦讀后,回答問題:
1、 這段可分為怎樣的兩層,歸納層意。
2、 從主的歌詠《離騷》詩句中,可知他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 客的簫聲有何特點?
--明確:
1、 兩層,主樂客悲。
2、 從“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可知,作者此時雖被貶黃州,但仍不輟追求,
只是充滿求而未果的的迷茫。
3、客的簫聲具有哀怨、思慕、啜泣、傾訴的特點,這暗示了作者的心境由樂轉悲了。
(三)、第三段:
分角色朗讀后,回答問題:
客人之悲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明確: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
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四)、第四段:
找一個朗讀水平最高的學生朗讀該段后,回答問題,最后再全班齊讀。
1、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2、 面對客的悲,蘇子是如何開導他的呢?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明確:
1、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悅。
2、蘇子的開導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要從客觀事物相對不變的角度去看待宇宙人生;二是從物各有主,非我莫取角度,說明眼前的清風明月正是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是我們所有,應該盡情享受才是。
3、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的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
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一是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要拘泥于一面來看;二是人要善于從自然中獲取汲取智慧,獲得力量,寄情山水不也是很好的人生享受嗎?所以這一番開導正體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五)、第五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
1、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2、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六)、全文
1、作者的月夜之游,真有這么一番主客問答嗎?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組織全文有什么好處?
2、綜觀全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經過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3、據此,全文可分成怎樣的三部分?歸納大意。
4、從下面兩首詞中可看出作者被貶黃州后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5、結合背景,歸納主旨,并說說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明確:
1、據說,東坡泛舟赤壁只有一樂師相隨,所以主客問答是虛擬的,這是賦體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爸鳌、“客”實為一體,分別代表了作者內心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的心態,客之言即蘇子之言。在對話中,我們看到,最終樂觀的一面戰勝了悲觀的一面。
采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是:
①、展示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層層展開和深層揭示。
②、使全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2、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樂--悲--樂,這正是全文的線索。
3、結構:
第一部分(1):夜游之樂;
第二部分(2-3):樂極悲來;
第三部分(4-5):因悲生悟。
4、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一首詞作于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課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首詞寫于被貶兩年之后,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5、
背景:
烏臺詩案
大約是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象芝麻大的黃色、黑色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就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有一陣清脆的鳥叫聲,便問旁人:“這是什么鳥?”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贝丝烫K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但后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有何區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被貶惠州,后再次遭貶儋州。
主旨:
全文借泛舟赤壁,主客問答,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悲觀情緒;但主旋律是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表達了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感悟:
正因為蘇軾的這一番人生感悟,豁達樂觀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才使蘇軾后來在遭遇再度的貶謫時能,愈挫愈奮,巍然屹立。所以從蘇軾的人生不幸中,我們的感悟應該是--笑對人生!
二、藝術借鑒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涌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三、拓展
閱讀《后赤壁賦》,寫點簡評。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四、總結全文
五、教學反思
魯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