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得好,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就要求教師在寓教于樂中落實好教學目標,即把學生由“苦學”引向“樂學”。通過教學實踐,我越來越認識到,語文課外活動是學生的樂土。語文課外活動不僅讓學生在 快樂中增長知識,而且能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語言體驗,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讓學生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我曾多次帶領學生游歷家鄉的山山水水,每次學生都若脫籠之鳥,高興的歡呼雀躍,大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感。學生在探訪山川的過程中,聆聽到了陣陣松濤,那氣勢讓學生震撼,傾聽泉水的叮咚的樂章,那節奏那韻律、那音色讓學生耳目一新,諦聽飛禽走獸的啼鳴,讓學生感受自然和諧。學生被美麗的山川陶醉,情不自禁吟誦古人描述山水的詩文。學生從游歷中獲取描繪山水的作文的第一手好材料,增強了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學生還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當同學們對著大山喊,我愛你,大山回答我愛你,這時同學們喜形于色,茅塞頓開,由此悟出了人要相互尊重的道理。回校學生感悟道,不游山水,怎知文人墨客為何樂于寄情山水了呢?我帶領學生野炊,學生砌灶、打柴、做飯、炒菜,忙得不亦樂乎,不管是飯煮糊了,菜做咸了,席間總是歡聲笑語,個個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這飯菜是學生自己親手做的。每次活動都能聽到同學們用古詩文描述身邊的景色,如用杜牧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來描述臥在山坡綠樹環繞的農家小院,當穿過綠蔭匝道的小徑,然后到達豁朗的田野,同學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還因季節的不同吟詠不同的詩句,如用白居易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來描繪早春的情景;看見荷葉遮塘、荷花搖曳便會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見漫山遍野的紅葉同學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吟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雪壓樹枝同學們就會欣喜的念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的同學甚至會坐在溪邊的巖石上,沐浴著清風,伴著潺潺的流水,賞著翠綠的青山,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寄情山水的文言散文,悠哉樂哉,多么愜意、快樂!活動后學生從不同角度寫下了不少佳作,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一個“樂”字。
我帶學生參觀昭君酒廠,鑒賞中國酒文化。通過參觀學生了解到酒的釀造工藝和程序,更重要的是通過昭君酒的廣告:“昭君美酒,美酒招君。”由此引起學生對與酒有關古詩文的探究熱情,在探究中發現,稻花香酒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辛棄疾的詞:“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杏花村酒聞名,是因為杜牧的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學生還找到了我國與法國在爭葡萄酒土洋歸屬時,西法國人為什么心悅誠服地承認中國葡萄酒為土酒的依據,是因為王翰的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明中國早在唐朝就在釀造葡萄酒,中國人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比法國早了幾百年。就因為一句詩為中國經濟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返校后學生搜集了大量與酒有關的古詩文,并朗讀背誦,欣賞品味。還摘抄關于酒的廣告詞,學生還自行的組織了關于古詩文的朗誦會。此后,學生還對寫廣告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給家鄉的特產作廣告詞。如給董家坡的核桃寫的廣告詞是:借問核桃何處有,人人遙指董家坡。能恰到好處的化用杜牧《清明》里的詩句。給昭君彩瓦寫的廣告詞是:昭君彩瓦,頂上添花。形象地描述了昭君彩瓦獨特的避雨、美化效果,能勾起人們的購買欲望。給快馬村的西瓜擬的廣告是:今天不吃快馬瓜,明天你就是傻瓜。運用諧音道出了快馬西瓜的獨特功用。沒想到一次不經意參觀,竟給學生帶來如此高漲的故詩賞讀及廣告創作熱情。究其因,無外乎一個“樂”字。
走進鄉村,樂知鄉村趣聞。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到鄉下采訪有關地名的由來及名勝古跡。如學生對“快馬”之一地名很感興趣,通過采訪這個村不叫“快馬”,而叫“歇馬”。來由是李來亨騎馬經過此地,并在此地歇息,故此得名“歇馬”。在大躍進時人們認為形勢逼人,不允許人們歇息,而應快馬加鞭,故此將“歇馬”改為“快馬”。學生還訪到了“仙女山”山名及“一碗水”地名的由來,游昭君村學生曉得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描繪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其中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并由衷的贊美她是和平的使者,巾國之英雄。學生把采訪得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想象寫成生動有趣的故事,把自己的采訪經歷寫成游記,在班上交流。這樣讓學生在快樂中增強了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平添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學們還來到田間地頭欣賞鄉土文化,如“薅草鑼鼓”,品味鑼鼓歌詞的樸實、粗獷,韻律的輕松愉悅,體會到薅草鑼鼓有消除疲勞、鼓足干勁、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還請歌唱高手手把手地教唱,直到唱得嫻熟才罷休。閑暇之時,唱上一曲,可謂沁人心脾。我班的“薅草鑼鼓”還代表縣參加了市“黃河藝術節”金曲選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這樣學生在快樂中輕松地學到了語文知識,記憶深刻,經久不忘。
學生們課外求知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拾,竟自行組織走向社區,穿街走巷,搜集有蘊意的商店名記及靚麗的廣告詞,并把其中出現的錯別字找出來,在班級文化櫥窗中開辟錯別字診室。同學們還糾正電視字幕中的錯別字,甚至播音員的讀音。一次興山電視臺給“纖”牌服裝做廣告,把“纖”讀成了“qian”,有幾位同學硬是跑到電視臺找到那位播音員,更正讀音。長此以往地較真兒,同學們作業中的錯別字亦很稀少了。這便是樂學帶來的效應。
語文課外閱讀也是語文課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學們讀古詩文讀出了樂趣、讀了上了癮,就開始把閱讀的范圍擴大到小說、現代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甚至是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如《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射雕英雄傳》等。還有外國作品,如《魯賓遜漂流記》、《我的母親》、《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等等。新課標要求閱讀的篇目自然是一篇也沒落下。在這情形下,教師要做的是:給學生推薦好的書目,教給他們個性化的讀書方法,大力張揚學生的個性,學生恰到好處地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初中三年,有的學生寫了三萬多字讀書筆記,其內容包括:摘抄、寫心得、寫故事梗概、讀后感、賞析、評品人物等。問其哪來這熱情,全是“樂”字惹的禍!
甘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