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在反復朗讀中熟悉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體味作者感情。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內容,在揣摩小說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中體味文章獨特魅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預習導學】
一、把文章兩遍,在閱讀的同時在書上適當地做好圈點勾畫以及批注。
二、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關情況。
1、寫作背景
1870 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2、作者介紹
三、查字典,讀準加點字的注音和詞語的寫法,可將自己易錯的在空白處抄寫三遍。
捂住( ) 詫異( ) 懲罰( ) 挾著( ) 郝叟( )
寧可( ) 踱步( ) 祈禱( ) 字帖( ) 哽咽( )
思量( ) jiè( )尺 ào( )悔
四、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
六、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具有什么樣的性格或思想感情?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說明。
七、找出文章中你覺得寫得好的語句,請結合具體語境加以賞析。(也可寫出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課堂學習過程】
(一)預習情況交流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閱讀文章,思考:
1、課文題為“最后一課”,圍繞最后一課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2、最后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
(三)深入探討,剖析人物
1、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
在最后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么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2、是什么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看來韓麥爾先生對于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
3、最后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4、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四)合作探究,語言品味
1、這篇小說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并說說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么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2、如今,隨著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
3、如果這最后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說的話。
(六)文章小結
【課堂檢測】
閱讀以下兩個片段,回答問題。
片斷一:正當我看了這一切感到納悶的時候,哈墨爾先生走上講臺,……我站在坐位上左右搖晃,心里難受極了,頭也不敢抬。
片斷二:講完了文法,就開始習字。……“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鳴唱?”
1.“我們課桌的三角架上掛著這些字模,就像是許多小國旗在課堂上飄揚。” 說說小弗朗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
2.“有一群鴿子在低聲咕咕,我一面聽著,一面想:‘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鳴唱?’” 小弗朗士從鴿子的叫聲中所產生的聯想,體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找出文中體現小弗朗士心情、態度變化的關鍵詞語,聯系全文說說其變化的內在原因是什么?
【課后提高訓練】
下邊文字選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寫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請認真閱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鈴聲,對于一個做慣了教員的,有時候很好聽,有時候很不悅耳。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因為他只要決定上課,他必定已經把應教的功課或該發還的卷子準備得好好的。他不怕學生質問,所以不怕鈴聲。今天,他可是怕聽這個管轄著全校的人的行動的鈴聲。像一個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綁赴刑場的號聲或鼓聲似的。他一向鎮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課堂講書的時節,他的手也沒有發顫。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
鈴聲響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腳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曉得往哪里走呢。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低著頭,他進了課堂。屋里極靜,他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講臺,把顫動著的右手放在講桌上,他慢慢地抬起頭來。學生們坐得很齊,一致的豎直了背,揚著臉,在看他。他們的臉都是白的,沒有任何表情,像是石頭刻的。一點辣味兒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兩聲。淚開始在他的眼眶里轉。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在臉上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著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講臺。大家的眼失望的追著他。極快的,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坎,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個什么鬼追著似的。
1、祁老師教的“第一堂課”與都德的《最后一課》的課堂氣氛一樣地寂靜,上文第②段具體表明這種氣氛的一句是: 。(2分)
2、小說中社會環境描寫能交代相關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現實。上文中有此內容交代的是在第 段。
3、上文第④段前3句表現了祁老師 的心情,這與《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心情相似。為什么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老師,情緒如此相似呢?(4分)
4、祁瑞宣老師“一向鎮定”,“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了什么?(2分)
5、上文第④段畫橫線句中,“民族的春花”指的是 。
為什么“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3分)
6、除上題所列句子外,文中還有多處使用了修辭手法,請任選一處寫一段賞析的話。(5分)
7、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教了很多內容,而這里祁老師在第一堂課卻說“不上了”,對此你如何理解?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