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語
大家知道,學習語文有一大好處,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景。今天,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文人墨客筆下的西湖勝景。
還記得白居易筆下的西湖嗎?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那么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請看夏日西湖: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詩人心中有一份熾熱,那么他筆下的西湖就風光艷麗;
再看林升筆下的西湖: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詩人心中有一份崇高,他筆下的西湖就深邃幽深。
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今天,讓我們步入清代文人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活動就是朗讀、品析、背誦。朗讀美文,品西湖雪景,析作者情,熟讀成誦。
三、 整體感知
1. 第一次朗讀,要求讀得沸沸揚揚。
第一次朗讀,請同學們各自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沸沸揚揚。遇到不會讀的字詞,借助課下注釋自行解決。
在朗讀中,你注意到這些字詞的讀音了嗎?
2. 第二次朗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請大家一起讀。
3. 第三次朗讀,要求讀得停頓恰當,層次分明。讀好文言文,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停頓恰當,層次分明。請同學自由默讀課文,用“/”劃出句中停頓,用“//”劃出段內層次。
你能準確讀出這些語句嗎?
你能說說每段層次嗎?請男生讀每段第一層,女生讀每段第二層。
4. 第四次朗讀,要求讀懂字意,讀通語句。
請同學們借助課下注釋,用組詞法朗讀課文。
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你能辨別出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第一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組: 上下一白 強飲三大白而別
第四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 第五次朗讀,要求讀出問題,讀出理解。
自由朗讀,讀出你的疑問,讀出老師的問題,文中哪一個字最能概括張岱形象?
解答:“癡”
深入:1作者描寫舟子說這話的時候用的是“喃喃”,“喃喃”怎么解釋?表現了舟子的不理解!
2模仿舟子的表情神態,讀一讀。
3“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癡,不慧呀。張岱的“癡”體現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四、賞讀
(一)行“癡”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如何不尋常的?
不尋常的環境:大 三 寫雪的來勢之猛、持續時間之長。 絕 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湖山封凍,人與鳥俱噤聲不出,“絕”字傳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冰天雪地、天寒地凍、萬籟無聲;
不尋常的時間:“更定”即黎明破曉之時
不尋常的舉止:“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之間是否矛盾?細讀這里,我們發現它與結尾的舟子前后不統一
比較:這幅看雪圖,讓我們聯想到哪句詩?(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較兩篇詩文,在描寫手法上和作者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抓三個相同字比較。
兩個絕字相同嗎?描寫的角度相同嗎? 一個從視覺角度說的,另一個從聽覺角度描寫的,寒意更勝一層。
江雪中的“獨”反映了柳宗元失意于政治孤單寂寞的情懷。而在張岱這里,雖有有舟子同行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換詞就是遺世獨立、超凡脫俗 孤芳自賞 特立獨行 獨來獨往
雪一是烘托渲染人物的作用,后是誘因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寫照。
(二)景“癡”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獨特的舉止,只為獨特的景色。那天清晨,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樣的?請男生讀上句,女生讀下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景色。
現代散文家黃裳評價這句話說:“描寫西湖風景的人也可謂多矣,可是誰又曾用精煉至極的筆墨如此凸現地勾畫出山水的精英?”細讀這句,你認為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最傳神?
兩個“一”字意思相同嗎?有什么妙處?“一”是最小的數字,也是最大的數字。這兩句一整體一局部,對照鮮明。
去掉三個“與”,形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效果一樣嗎?
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蒼茫磅礴浩渺的大場景。連用三個“與”字,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態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
量詞置換成“”例如:一眉新月一鉤殘月一葉扁舟一線希望一縷花香
“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這些夸張之語顯得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這蒼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時,你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連綿的峰巒,一棵樹之于無邊的森林……你會體悟到:宇宙何其闊大,人生何其短暫!“天人合一”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簡煉的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韻。請看我們的課文插圖,即是白描。運用到文章描寫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數筆傳神再現,"有真意,去粉飾,”相當于“淡妝”。
對照這幅插圖,再一起背誦這寧靜清絕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觀。
(三)事“癡”
讀到這獨特的雪景,讓我想起了一段賞雪的佳話。“東晉有個叫王子猷的,曾在大雪之夜心血來潮,駕舟拜訪朋友戴逵天,當天亮到了朋友家門前卻折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世說新語任誕》)
恰恰相反,張岱無意卻遇到了兩個志同道合的人。有人說,他們是志趣相同的知音。有人說他們只是道同志不同的過客。你的觀點呢?細讀文章,結合詞語分析。小組內討論,等會亮出觀點,暢所欲言。
觀點:“知音”--“喜”“強飲”“客”
“不是知音”--“拉”“強飲”“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見余,大喜”,寫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驚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表現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有一種人生難得一知音的感慨。“吾道不孤”!欣喜之余,“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的“強飲”,是說本不能飲,但在此時、對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飲。為了不辜負自然的美景,為了不辜負知己的盛情,勉力而為,痛飲三大杯。金陵客賞雪,是二人結伴同行,而且還帶上了好酒,談詩論文的同時,“一樽還酹江雪”,何等灑脫快樂、曠達豪放!足見此二人胸襟開闊、心情開朗,與其說是來賞雪,不如說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種無拘無礙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娉稀K們對“我”一見如故,完全接納,是一種很容易與人溝通的性格類型。相形之下,張岱雖然表現出了一種值得稱道的風雅不俗的情懷,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點海納百川的胸懷?nbsp;“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也許是大雪三日的奇景,也許更定的寂寞,也許是客居他鄉的落寂,也許是朋友相聚的豪情,在茫茫的一片雪景之中,他們相遇了,但僅僅是相遇,而后彼此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五、悟讀
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尋常: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不尋常的際遇。那么,“癡”字的背后藏著一個怎樣的張岱呢?請你用“好個______________的張岱”的句式評點張岱其人。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
“知人論世”,結合課下注釋1關于作者簡介,你還能讀出什么信息?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號陶庵。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這部散文集,是國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是非成敗轉頭空”,沒有希望,沒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夢憶。以夢憶為解脫,將家國之嘆、故園之思、人生之悲寄予夢憶之中,這就是《陶庵夢憶》的藝術真諦。
文中開頭有個詞語也點出了獨特的時代烙印。“崇禎五年”
魯迅評價明末小品文:“明末的小品雖然比較的頹放,卻并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
六、論文知世
《紅樓夢》中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讀著張岱的癡行,也許你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孤獨的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透不過氣來了,就到大自然中尋找心靈的歸依。例如:
其實,我們身上也不缺乏這種孤獨的氣質: 例如獨往海邊觀潮,獨在雨中散步,獨處一室聽音樂,獨仰望星空遐想。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
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一定還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讓我們動情地來朗誦《湖心亭看雪》中句。
劉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