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立
一位朋友曾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我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同學,他把家里電話號碼告訴了我,我就一路走一路背,背到家,還是忘了!鳖愃频慕洑v我也有過,相信好多人都有過。是這位朋友和我們這些人笨嗎?不是,是缺乏需要,缺乏矛盾。這位朋友的老同學如果得知,該有無限傷感,心想,如果他有求于我,或者如果他真的在心里惦記著我,想和我保持聯系,一定能記住我的號碼的。
這對我們教師難道不應該有所啟發嗎?
我們在進行每一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總希望學生能記住他們當堂所學的知識,總希望學生能掌握所訓練的技能。然而,常常效率不高。我們用盡辦法,無計不施,但是我覺得第一重要的是教師首先要構建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或曰“欲望”),使學生自己想學、想聽、想掌握那項本領。做到了這一點,事半功倍矣。
去年我在安師大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做了一個月的學生。做過幾年老師,再做學生,更強烈的感受到不同教師的不同教育方法的效果差異。一位講授《教育教學法規》的教授一上課首先提出一個所有聽課教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你們來參加培訓,回去后,住宿費、培訓費、車船費等該不該報銷?如果報不掉銷怎么辦?”全教室立刻鴉雀無聲,人人伸頸凝神,洗耳恭聽。這位教授緊接著就這個問題談《教師法》、《教育法》、《安徽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等法規,使本來枯燥乏味的、難以集中大家注意力的課講得生動、活潑、高效,令人叫絕。另一位教授講《文言文教學》,一上講臺,就開始講《報任安書》,逐字逐句的講,講得很賣力,但底下很多人昏昏欲睡。講了兩節課,教授發卷子考試,要求寫出文中幾個虛詞的用法,而且一定要與剛才他講的意見一致,不同的意見就算錯。這一下,許多人傻了眼。這位教授的教學顯然是失敗的。失敗就失敗在他沒有事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沒有激發學生的需要。
記得我校一位老師上公開課時,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課后討論,有幾位老師在爭論:這篇文章的中心到底應該是什么,他的體裁到底是議論文還是散文。我覺得沒必要糾纏于次。我教這一課時,首先建構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假設前天一位領導同志逝世了,現在請你寫一份悼詞,你怎么寫,寫什么?學生立刻思索,開始討論該如何寫。緊接著要求他們閱讀課文,看恩格斯是如何寫的。教學任務很快完成。
再如教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上的江澤民同志的《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我也是首先創造情境,構建矛盾:如果我校召開慶祝建校50周年大會,年作為市長秘書,要寫一篇講話稿,如何寫,按什么思路寫?學生思考、討論后,再閱讀課文,理清江澤民書記講話的思路,學生活動十分主動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效果甚好。
如果在學生中做項調查:你知道學校教學樓每層樓有多少臺階嗎?一定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你調查:你知道你家樓道每層有多少級臺階嗎?一定很多人知道。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記住教學樓的樓梯臺階數的必要,而需要記住自己家那棟樓樓梯的臺階數,以防在晚上下樓時在還剩最后一級時摔倒。有需要,就有了內驅力,就有了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和高效率。
需要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個體或群體對其生存與發展條件所表現出來的依賴狀態,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課堂教學首先就要善于利用學生的舊知識和經驗,激發其需要,撥動其矛盾運動,發揮其能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安徽銅陵市二中
殷世立
作者郵箱: b2837157@mail.tl.ah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