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會合
前兩天我們的溫總理,面對網友的提問回答了許多有關教育的問題,特別是提到“不要給學校定行政級別”。我覺得總理這話真是切中肯綮,很值得一講。
總理在接受網友的提問認為:“教育應該有自身的規律,學校不應該給它定行政級別;要讓教育家來辦教育,要站在第一線來辦,要長期堅持下去,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要讓熱愛教育把教育當做事業的人來辦。”可以說我們的總理洞透了教育的本質,在他的話中沒有給我們總結一個一二三四,但是很平實,背后揭示了教育的最深層次的實質,也就是獨特性、長期性、實踐性或者說差異性,讓我們感到很警醒。
的確一個國家的教育事關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教育盛,國家興,民族旺;反之亦然。我們一直也在努力辦教育,但是我們有時總是不得要領,忽左忽右,使我們的教育總是徘徊不前。總理的話與其說是他看到的問題,還不如說是他作為一個國家總理想要實現的愿望或者說是理想。
我們走過那么久的路,回頭看看我們辦過的教育恰好是總理說的很多規律上的缺失,應該說我們首先是教育的獨特性的缺失。教育的“獨特性”應該是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是有特定的對象和目的,它是一個系統的育人、育國、育民族的過程,承擔的任務是任何一個內容所不能代替,不知道這個就會失之根本,因而它不能是數據的,也不能是片段的,更不能是功利的;它是精神的聚變,不僅是“育個體的知識和品行”,還要培養整個社會的風氣;不僅傳承傳統精粹,還要學習別的精華,創新已有的成績。教育的這種對象獨特性、任務獨特性,都決定了我們辦教育的時候也必須是獨特的,不能依照舊的別的行政模式來做。
其次是長期性的缺失,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是教育的核心,但是它是一種長期熏陶漸染的漸變過程,不能急功近利,那種把教育當做一組組的數據、分解成一串串一部分一部分的項目來圖解教育都是對教育最大的肢解和割棄,它需要教育者有極大地耐心和恒心甚至毅力,不要想一蹴而就;同時教育的“長期性”還表現在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方式都不斷變化,中途停頓都不是教育需要的方式,那種想把教育當成業績作為作秀自己的手段都是對教育的極大傷害。
當然教育的缺失性還表現在不注重實踐性或者說差異性。教育沒有現成的固定不變的方式,教育更強調實踐性,也就是總理所說的一定要站在第一線。那種閉門造車的想教育式的辦教育只能是使教育出現迂腐者或教條主義者,應該說重視教育的實踐是由教育的目標決定的。我們說教育的對象是千差萬別的個體,這種差異有個性的差異、民族的差異、知識的差異等很多方面,沒有包打天下的法寶,除了實踐別無他途,辦好教育不入教育之門,不進教育之課堂永遠只能是教育的門外漢,這樣做的越多對教育的傷害就越深。
總理的話雖然只是簡單幾句,但是高屋建瓴說出了我們的缺失,更重要的給我們指出了解決的辦法,“不能給教育定行政級別”。我們之所以在教育上有諸多缺失,主要是教育的行政化、功利化,或者說我們不是把教育當教育來辦的,而是用行政的規律、功利的手段來辦我們的教育,因而教育充斥著原本不該屬于它的內容,如等級化、短時化、速度化、命令化等,而不是教育應有的公平化、漸變化、興趣化、自然化。也許“不給學校定行政級別”會給一部分人帶去一些缺失,但是為了我們的教育我們應該那樣,或者讓他們走開到他們去的地方,給真正的辦教育者騰出位置。我堅信教育去功利化的實現才是教育真正的春天。
作者郵箱: wolaikanka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