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仁義一中 李科
話說一位特例獨行的語文老師與中學領導關系非常緊張,矛盾嚴重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教育局領導親自出面解決矛盾。最后,教育局某領導跟中學領導們撂下一句話:“***老師是燙手的山芋!”中學領導聽了特別高興,如獲至寶,轉過臉就劈頭蓋臉罵***老師:“你看,教育局領導都說了,你是‘燙手的山芋’啊! 你還 、、、???、、、”
“燙手的山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教育局領導到底是在批評***老師還是夸***老師??我們不得不說,正確并準確把握這個短語的含義是關鍵。
“燙手”意思很簡單,無須贅言。“山芋”是什么??恐怕不少人把它誤當農民的雜糧“芋頭”了。雜糧嘛,反正就是不值錢的、低賤的、沒用的東西。在有些中學領導眼里,兩個詞語連起來組成一個短語,大概意思估計就是說:“既沒用又燙手的東西,早點扔掉的好,免得成為禍害。”真是這樣理解的嗎???有那么簡單嗎??當然不是啦。不過,生字可以查字典;生詞可以查詞典。可問題是“燙手的山芋”是個短語,“無典可查”啊。怎么辦?
其實,經常看電視新聞的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應該很容易理解“燙手的山芋”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伊拉克成了美國‘燙手的山芋’”;“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成了國家領導人‘燙手的山芋’”等等。只要我們平時多關系國家國際時事,根據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換句話來說,用語文專業術語來分析--根據特殊的語言環境(即語境),我們是可以判斷的:“燙手的山芋”絕對不是不值錢的、低賤的、沒用的東西。肯定不是:“既沒用又燙手的東西,早點扔掉的好,免得成為禍害”的玩意。
看來,我們還是要先弄明白“山芋”是什么?
山芋,又稱地瓜、紅薯、白薯、甘薯、番薯、紅苕等,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是一種藥食兼用的健康食品。山芋含有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余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據《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古代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
山芋煮熟后肉質比較松軟,之所以說山芋燙手,就是指的棘手的問題,熱山芋不但燙手而且因為肉質像泥巴一樣粘人會把人燙傷。故有“燙手的山芋”之說。
可見,“燙手的山芋”的真正含義應該是:比喻要解決的事情很棘手,但是解決之后又得到好處.。另外,也多指要憑真才實學才能勝任且時刻要冒風險的工作.;或有達到一個目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從這個事例我們也明白了,語言/語文/語文學科真的是博大精深啊。要正確,還要準確把握詞語或者短語的含義真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由此也非常值得我們廣大語文老師特別是教育主管領導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該授之中學生以“魚”還是“漁”呢???就如我們個別的中學領導一樣,連“燙手的山芋”究竟是什么意思都沒法弄明白,被上級領導提醒,警告,甚至批評了還不知道呢。那是多么可笑,多么悲哀的事。
“燙手的山芋”是什么意思我們已經明確了。但是,究竟如何正確/準確把握詞語/短語的含義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是的,我們也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去正確并準確把握詞語或短語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