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小說欣賞》第三單元主題學案(3)
組 題 陳桂平 日 期 一月 22 日
學習目標
1、 了解小說主題相關知識,掌握小說主題的作用。
2、 主題形成的途徑和主題的實現效果。
3、 小說主題與內容的關系、不同藝術手法(浪漫主義、寓言、象征)對主題呈現的意義。
4、 小說主題的選擇、開掘以及主題觀的演變。
5、 以《柯丹》為例,讓學生獲得小說主題的知識和感悟小說主題的方法。
學習重點
1、了解小說主題相關知識,掌握小說主題的作用。
2、主題形成的途徑和主題的實現效果。
學習難點
1、探究小說主題的途徑和方法。
2、小說主題的復雜性和多義性。
學習過程----基本思路
導讀:
回憶自己的閱讀體驗,介紹主題形成的知識。總結兩類小說(以故事為目的的小說和以思想為目的的小說),讓學生明白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完成目標1、完成目標2。
導學、導思
(一)小說的靈魂------主題:我國古代對主題的稱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腦”等。是作者對現實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以及對材料的處理、提煉而得出的思想結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本身所蘊含的客觀意義,又集中體現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理解和評價。也叫“主題思想”。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
狹義指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廣義指題材概念,是社會生活或現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題、戰爭主題等。主題指作者通過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現形式所表達出的基本思想。
主題在不同的文藝題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稱謂,一般在記事、抒情類文章和作品中稱作主題,而在論述類文章中稱作中心思想。有時也稱作主旨。
1、寫不完的母題
能夠跨時空存在的在小說中反復出現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為被稱為母題,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題,其實就是對這些母題的個人闡釋和發揮。《丹柯》在文學史上這類“困境與殉道”的敘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從中國神話小說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門檻》、房龍的《寬容序言》,是“困境與殉道”文學母題的常見模式。
2、主題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一部作品可以有一個主題,也可以有多個主題。
(二)主題的形成:
主題是作者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題材的加工、提煉中產生的,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滲透、貫穿于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所反應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主題是讀者對文章中心內涵的一種獨特理解。
1、 以思想為目的小說:依賴人物或人物性格來表現主題,例如《丹柯》、《煉金術士》、《老人與海》,這類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
2、 以故事為目的小說:世界各國的長期暢銷的小說多以講故事取勝,例如《福爾摩斯探案集》、《飄》、《哈利波特》。
(三)主題的實現
1、小說忌諱主題鮮明,源于主題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2、形象大于思想,是說主題的模糊多義、充滿多種解釋的可能性。
3、模糊處理,小說的主題通過對材料的客觀描述、隱語、象征暗示出來,九有了多種可能。如《包法利夫人》有人批判愛瑪 、有人批判愛瑪 、有人批判愛瑪 有人批判愛瑪 等。
(四)主題的選擇和開掘
1、小說與“當下”的關系,指小說主題中的精神高度,永恒地存在于人們的心靈之中雨果的《悲慘世界》、《海上勞工》、《九三年》擁有超越時代的永恒魅力。
2、永恒主題,愛情、親情、友情、真善美等。
3、主題的千錘百煉,指小說主題的深刻性。
(五)主題觀的演變
1、由單純到復雜,指小說主題由單一、明確向深刻、重大的發展。
2、由具體到抽象。
主題的基本特征:
1、 客觀性 來源客觀,是作者觀察生活所得。
2、 主觀性 帶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
3、 觀念性 是觀念形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東西。
4、 時代性 任何作品都屬于特定的歷史時期。
主題的來源:
大約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文壇上逐漸形成了主題是作品的題材和主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兩說并存的局面。現在,國內流行的寫作教科書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題理解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過文章的內容大意、具體材料抽象、概括出來的觀念性結論。
主題的地位:
主題是文章和作品的靈魂,決定文章和作品的質量高低、價值大小、作用強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統帥。
確立主題的要求:正確 集中 深刻 新穎。
※注意事項:
1、 行文必須圍繞主題展開。
2、 主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但不等于全部思想。
課文整理--話題:
小說必有主題,寬泛意義的主題稱為“母題”。有時材料比作家想要表達的更有思想。寫作目的不外兩種:講故事和講道理。小說忌諱“主題鮮明”,主張“形象大于思想”,小說的主要功能是敘事而不是說理,小說通過形象將“理”蘊涵其中。小說通過客觀描繪、隱喻、象征暗示出主題,因此主題就有多種可能。羅蘭巴特說:作品一旦產生,作者就死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模糊處理,說不盡的主題,反而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概括《柯丹》情節,落實“主題的實現”(形象大于思想)的相關知識。
① 具體分析《柯丹》情節,歸納“族群”的困境。
② 在族群的困境中尋找柯丹行為的異常之處。
③ 在柯丹行為的異常之處探究小說的基本主題(歌頌了丹柯一心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犧牲的精神)
④從小說的其他地方尋求個性化的發現,或從柯丹的行為中提煉個性化或者多元化的感悟。應該說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也是圍繞著“主題”進行展開。
但是,從“主題”這個話題而言,教師對于《丹柯》主題的概括,似乎還可以再豐富一些,如歌頌為理想獻身、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實踐的態度等。《丹柯》是“殉道英雄”母題,族群或者個體的困境-英雄產生-自我犧牲-族群走出困境或者出現新天地,這是一種常見的殉道英雄的敘事模式。
梳理情節
品讀反常,探究《丹柯》主題環節中,有五個小的步驟:①關于小說的主題;②梳理小說情節;③歸納族群的困境;④咀嚼反常,理解內涵;⑤歸納小說主題。
富有挑戰性的作業:
(一) 馬克西姆.高爾基是筆名,俄語中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有人說,從《丹柯》中可以窺視到高爾基的“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同意嗎?
答:
(二)《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這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答:
(三)你從《煉金術士》中得到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答:
(四)如果我是丹柯,我若遇到像他一樣的困境,我為什么會這樣做?假如我是族人,我應該如何對待丹柯那樣的人?這三點內容,是后面的話題知識沒有提到的,但它們的增加使該課的教學有了一定的容量和新意。我等待她的故事,靜默不語,我害怕要是我問她什么時,她又會扯到另一邊去。
答:
(五)在原作中,作者借作品人物說了這樣一段話,讀了這段話,聯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你看見那些火星了嗎?”伊澤吉爾問我。
“就是那些天藍色的嗎?”我向她指著草原說道。
“天藍的嗎?是的,就是那些……這就是說,它們還在飛舞著呢!喏,喏……我現在已經再也看不見它們了。我現在很多東西都不能再看見了。”
“這些火星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我問老太婆。
我曾經聽見過關于這些火星的來源的傳說,但是我愿再聽老伊澤吉爾怎樣來講它的。
“這是從丹科熾燃的心里迸發出來的火星。在世界上曾經有一顆心,某一次這顆心冒出火來……這些火星就是從那兒來的。我現在把這個故事講給你聽吧……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瞧瞧,在古時候有著多少故事?……可是現在,再沒有這樣的東西了,無論是事情,無論是人,無論是故事,都沒有跟古時候一樣的……為什么呢?……喏,你說!你說不出來……你知道什么呢?你們這些年輕人知道些什么呢?哎嗨、嗨!……只要敏銳地看著遠古,--你在那兒會找到所有的謎的解答的……而你們不看,也不會為這而生活著……難道我看不見生活嗎?哦哈,我一切都看見,雖然我的眼睛不行啦!我看見人們并不是在生活,而是完全在盤算來,盤算去,把一生都盤算在它上面。當他們自己掠奪了自己,浪費了時光,于是就悲泣自己的命運。命運,那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現在我看見各式各樣的人,但卻沒有強有力的人!他們到哪兒去了呢?……美麗的人 是愈來愈少啦。
老太婆沉思著。那些強有力和美麗的人,從生活里到哪兒去了呢?她想著,她凝視著黑 暗的草原,好像要從那兒尋求出解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