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整體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文章結構,了解并借鑒本文的行文特點;
2、欣賞作者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重點學習并借鑒作者景情相融的寫景狀物技巧;
3、品味文章準確、精美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重點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1、重點學習并借鑒作者景情相融的寫景狀物技巧;
2、重點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1、體悟作者細致、復雜的情感變化,分析本文感情脈絡;
2、掌握本文準確、貼切的語言表達。
教學安排: 本篇課文是第一單元的開篇,也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尤其是本文主體部分的景色描寫,堪稱典雅、優美。所以,本課預設三個課時實施教學,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梳理文本、解析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重點講解文章主體內容,賞析和領會文章寫景之妙
第三課時:講解第三部分,回顧與拓展,討論寫景抒情散文的寫法
教學實施: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整體上對文章思想感情和行文結構有所把握;
2、初步走進作者復雜、豐富的情感世界。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荷塘,在我們大家的印象當中是什么樣的呢?有的同學可能親眼目睹過它的豐姿,也有同學可能未曾眼見,但我們通過詩歌的描寫或多或少都有過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何等絢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又是何等生機。然而,卻少有人將事情融及月夜下的荷塘。那么,荷塘與月夜相結合又會是怎樣一種景致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首先,我想請三位同學來把課文朗讀一遍,大家帶著期待一同走進作者筆下的月夜荷塘(第一位同學1--3節,第二位同學4--6節,第三位同學7--8節)。
剛才同學把這篇課文讀了一遍,大家的感覺如何?你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月夜荷塘是個怎樣的環境?它又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樣一些問題共同走進文章。
二、 梳理文本
作者開篇點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正是由于“心里頗不寧靜”才會想起在滿月的情況下去荷塘走走。作者這樣想著也就這樣做了。他走在去荷塘的路上感覺月光是淡淡的,心情也是超乎平常的。到了荷塘作者即給我們感到“淡淡的喜悅”和內心的平靜,但蟬和蛙的“熱鬧”又打破了作者的寧靜。面對滿塘的荷花作者想起了家鄉江南采蓮的舊事,這時作者的感情又發生了變化。“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不免有些感傷。想著走著,作者就又回到了門前。文章從院子里寫起又回到院子,這是一個圓形的結構,我們大家都不難發現這一點。但是這只是文章的一條線索,我們通過剛才的閱讀不難發現,作者的月下荷塘之行是緣情而發的,作者之所以要到荷塘走走,是因為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在時空的外結構之下,作者的內心也經歷了不靜→求靜→得靜→出靜的變化過程。所以據此我們可以將文章劃分為三個部分。我想清一個同學把你的層次劃分意見說給大家聽聽。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主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生動、傳神的描繪,朦朧淡雅(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情。
剛剛我們對全文的脈絡有了清晰的把握,那么我們讀完這篇文章有什么感覺呢?或者說,你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心情是怎樣的?
淡喜濃愁,我想這四個字最能概括這樣一個心境,而且這四個字也符合作者的心境。作者是因為“不寧靜”才想求靜,他只身一人去了荷塘,又是夜里,沒有白天的喧囂和旁人的打擾,作者覺得很自由,有淡淡的喜悅,而他對喝荷塘月色的精妙描寫也同樣唐我們感覺愜意,但畢竟還不是很輕松,很閑適,還是有些朦朧,有些昏暗,尤其是第六自然段的描寫,這就說明作者喜中參憂,我們讀來也是感覺喜悅有些勉強,不夠酣暢淋漓。作者在荷塘得到暫時的超脫。但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里走》),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喧鬧中去。所以,作者一腳又踏回了現實的門。可見,我們的感情隨著作者走了一圈之后也是淡喜濃愁了。
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之后,我們對全文的感情也就有了大致上的把握,接下來,我們進入文章的具體解析中去。
首先,我們來看文章的第一部分。
剛才我們說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文章的文眼,為全文定下一個感情基調。那么,作者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是與妻子爭吵?還是與同事相處由隙?還是……作者在文中沒有明說。但我們從下文“妻在屋里拍著閨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和結束“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個細節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不寧靜絕不是因為和妻子爭吵。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結合本文的時代背景就不難了解。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卒,一直在吶喊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他從斗爭的“十字街頭”消失,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塔”了。他毫不掩飾地表白這種思想的變化:“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哪里走》)從這樣一個背景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下作者才寫下了這樣一篇文章,表現了他欲追求自由而又不得的苦悶心情。
接下來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即第三自然段寫到:“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們知道“愛熱鬧”、“愛群居”是外向性格的表現,而“愛冷靜”、“愛獨處”則恰恰是內向性格的表現。那么,作者在這里為什么向讀者展示這樣一種矛盾的性格呢?也就是說,你是怎樣理解作者那樣一種“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的?
明確:“熱鬧”原本是人生應當具有的常態,也是所有希望達到的令人愉悅的精神狀態,每個人性格中都有追求愉悅,也就是追求“熱鬧”的一面,作者亦不例外;而人生又不免有不“熱鬧”或是失意的時候,在精神煩躁之時,追求冷靜以思考人生,求得超脫自然又是人們向往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欣賞和領會作者形象、生動的景物描寫;
2、體會和學習作者準確、恰當的遣詞造句技巧。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荷塘月色》這篇美文,上節課我們看完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二部分,即文章對荷塘月色的直接描寫。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它,“極富美感、生動傳神,意境恬美”。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同走進朱自清筆下的那幅朦朧淡雅的月夜荷塘圖,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
二、 課文講解
首先來看第四段,相信大家對課文已經相當熟悉。我想請一位同學嘗試把這一段背一下,有誰自告奮勇嗎?……好。讀完剛才這一段,我們知道它是描寫月下的荷塘的,那么作者在這一段中依次寫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樣寫的呢
明確:這段描寫先寫了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一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概括地說,這段描寫中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并且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具體到景物描寫上,他又是怎樣去描寫的呢?我們來看!作者寫荷葉是說它“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寫荷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花在月光下的光華;寫荷香用“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寫荷波是“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寫出了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即風吹花葉的顫動聲;寫荷韻是通過流水的“脈脈”含情來體現的,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作者在這里通過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這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看的。當然,一切景物的描寫總需要一些表達手段才能完成,具體說來,一段生動、優美的景物描寫總要通過一定的修辭手法來生成。那么,同學們看看這段描寫當中作者又用了哪些辭格呢?
明確:比喻、擬人、通感。比喻和擬人是我們常用的辭格,不再多說。這里我們來看看什么是通感。大家把課本翻到課后“研討與練習”,看第二題。這里對通感做了解釋,說“通感,是指感覺的轉化、遷移。”另外還舉例說明:古詩“風來花底鳥語香”,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嗅覺的氣味;“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關于通感,錢鐘書先生做了這樣的描述“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其實他說的還是這個意思。我們來看第一句,也就是第四自然段中的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縷縷清香”是氣味,本來只能通過嗅覺才能聞得到,作者卻用“渺茫的歌聲”來形容,可見這是嗅覺向聽覺的轉移。而且,“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那么,作者在這里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呢?“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美意象的疊加,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寧靜。再看第二句,這句是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先請一位同學來分析分析)它是由視覺向聽覺轉化。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它將景物寫活了,也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其次,身處此境,提到梵婀玲,會很容易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悠揚、優美,其間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兩者烘托也是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優雅的氛圍。所以說,通感這個辭格同比喻、擬人一樣,它的運用能夠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表現力,能使語言更加富于詩情畫意。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把這一段認真地看一看,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本段著力描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寫,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不定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有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復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但是,這里寫月色卻又處處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
作者在這一段描寫月色的文字中,運用了很多貼切、妥當的動詞,請找出來并分析之。
明確:“瀉”、“浮”、“洗”、“畫”。
“瀉”字給人一種向下傾的實感,使月光有了動感。曾經也有人提出‘作者這里為什么用瀉而不用照或鋪呢?’其實,問題就在這里。用“瀉”具有比“鋪”或“照”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再一個“浮”字,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的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還有一“洗”字寫出了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作者通過寫葉、花的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最后,一“畫”字含“人為”動作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我們來看文章寫到“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和“”。那么你是如何理解
明確:“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色的朦朧 ,指出薄物下的月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剛剛我們主段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主體部分的內容,下面我們從整體上體會這段優美的文字。從設色著墨、行文布局上看,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些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有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映襯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力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響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是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色較濃。即指,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固。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明顯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愣愣如鬼一般”的灌木的“黑影”的比襯下,愈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寧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志。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韻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建亭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的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形態,是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朱自清語言最大的特點是自然和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十分親切。優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蜜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作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走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說明他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現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數目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周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總之通過前面三段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本文做如下的總結:本文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兩者是上下一體,不可分割得一個整體。作者寫荷塘,是將其置于月光這個背景之下的,故荷塘的一切皆著月之色彩;寫月色,是憑借荷塘之景物烘托、映襯而顯現出來,故月色的景象都附于荷塘之境。作者在寫荷塘與月色時是互相映襯生發,水乳交融的。所以《荷塘月色》成為散文作品中的不朽之作也就不足為奇了,說它是一片當地心靈的美文更是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