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史記》中“表”的體例特點
2、解讀《六國年表序》,掌握讀表的方法。
3、體會太史公在其中的歷史傾向性
●教學重點:
1、 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內容
2、 認識“表”在《史記》中的作用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史記》中的“表”
《史記》的“表”共有十篇,可分兩類。一類是大事年表,“年經事緯,縱橫互訂”。另一類是人物的年表,一些傳不勝傳的人物,就以表載之。史表的創制,是《史記》體例的一大特點。
二、“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間侯者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三、大家論“表”
應劭云:“表者,錄其事而見之。按《禮》有表記”;
鄭玄 云:“表,明也,謂事微而不著者須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馬貞《史記索隱三代世表》);
劉知幾曰:“表以譜列年爵”(《史通》卷二);
鄭樵曰:“表以正歷”(《通志總序》);
顧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譜牒,與紀傳相為出入”(《日知錄》卷二六);
汪越曰:“按表者,紀月編年,聚而為繪圖指掌,經緯縱橫,有倫有脊”(《讀史記十表》);
牛運震曰:“史之有年表,猶《地理志》之有圖經,族譜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為史家之本源冠冕。蓋事繁變眾,則年月必不能詳;世積人多,則傳載必不能備。年表者,所以較年月于列眉,畫事跡于指掌,而補紀傳書志所不及也”(《史記評注》卷三)……
概而言之,“表”以時間為線索,直觀、系統、簡明地表述歷史事件,可與紀、傳、書、志等史體參照互補。
自從司馬遷創立“表”這種史體之后,對“表”的評價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以劉知幾為代表,認為《史記》所創立的表“無用” ……未見其宜。何則?……觀馬遷《史記》則不然。夫天子有本紀,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傳,至于祖孫昭穆、年月職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說,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煩費,豈非謬乎!且表次在篇第,編諸卷軸,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用使讀者莫不先看本紀,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間,緘而不視,語其無用,可勝道哉!”(《史通》卷三);
還有一種看法則可以鄭樵為代表,認為“表”是史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史記》一書,功在十表”。顧炎武也很重視“表”:“凡列侯將相、王公九卿,其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傳,此外大臣無積勞亦無顯過,傳之不可勝書,而姓名爵里存沒盛衰之跡要不容以遽泯,則于表乎載之。又其功罪事實,傳中有未悉備者,亦于表乎載之。年經月緯,一覽瞭如” (《日知錄》卷二六)。
四、解讀《六國年表.序》
一、識詞義
1、周東徙洛邑
2、僭端見矣
3、先暴戾,後仁義
4、六卿擅晉權
5、矯稱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
7、事異變,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二、思內容
1、《六國年表》是以什么材料為基礎撰寫的?為什么依據這部史書?
2、《秦記》所描述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3、你能不能從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