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預約的精彩
--《阿Q正傳》教學案例
關鍵詞:預設與生成
摘要:理想的課堂是以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以動態生成方式來推進教學活動進程的。教師必須理智地對待突發的課堂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把即時生成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價值的話題列為學習內容,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也才能讓學生的靈性得以真正釋放。而漠視學生的課堂反應則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建議思考:
課堂教學該怎樣處理預設與生成的矛盾。
案例描述:
問 題 背 景
《阿Q正傳》教學接近尾聲,我讓同學們總結阿Q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討論造成阿Q精神勝利法的社會根源。有人在底下小聲說:人還是要有點“阿Q精神”。一句話引起了全班強烈的共鳴。雖然在備課時我也想過拋出這個問題讓大家討論,但又恐與作者創作意圖相悖,影響同學們對作品思想性的理解,F在問題提出來了,容不得你再回避。我只能順水推舟。我說:“剛才那位同學提的問題很有探究價值。既然大家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共鳴,我決定下節課專門就‘人是否需要點阿Q精神’展開討論,請大家認真準備!蓖瑢W們大聲叫好。
討 論 摘 要
李飛:阿Q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神勝利法。阿Q一生中,十件事有九件是開心的。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揍,無奈中以“兒子打老子,不必計較”來自我安慰,倒也很快心平氣和了?梢娺m當的精神勝利法對于調節心理平衡是非常有效的。 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有意無意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來調節內心的平衡。所以,人有時也需要阿Q精神精神。
趙金超:我不贊同李飛的觀點。精神勝利法的實質是自欺欺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長期受封建階級的剝削、壓迫,被剝奪了人生正常權力的結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環境中,心猶未甘又無力反抗,只好以妥協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這正是魯迅先生所要批判的國民的劣根性。難道我們今天還要把它發揚光大?
王蕾:阿Q精神是好是壞我們不作評論,單就他常受人欺負或者遇到挫折,卻很樂觀,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都會變個角度給想成好事這一點說,人還是需要阿Q精神的,要不活得多累呀?我以為沒有阿Q精神的也要學習一下。
王驍:受人欺負或者遇到挫折變個角度給想成好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自我摧殘,是一種奴性。我以為這種東西要不得。
劉振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名落孫山,工作不順心,和朋友產生誤會等,這些都會使你煩惱焦躁,情緒低落。如何能擺脫不快的陰影呢?這就需要安慰,特別是自我安慰。自我安慰就是精神勝利法,也就是“阿Q精神”,它可以讓人實現心理平衡。
李可任:我贊同劉振光的觀點。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他從地上爬起來。來點阿Q精神,調整心態,豁達一點面對自己的內心和外部世界,能幫助你走出困境,重獲新生。
金堯:跌倒了從地上爬起來是正確的,問題是怎么爬起來。像阿Q那樣爬起來,實際上是一種逃避。如果每個人遇到挫折都靠阿Q精神取勝,哪來的社會進步?
吳婷: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阿Q精神沒什么不好,而且很受用。你站在人類的上端,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看待世界,人生確實沒什么意義,但換來的卻只有迷茫和痛苦,顯然這不是你想要的,也不是任何人想要的,所以調整心態很重要。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就應該考慮怎樣把這條路走好,快樂地走下去。順應自然也許是一種逃避,但逃避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去換來長久的快樂,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李楚楚:不要盲目地執著兩個字或者一句話,而封殺了自己本來可以有的很多選擇,其中可能包括了使你人生出現重大突破的機會! 所以,每當遇上不開心的事,覺得想哭的時候大可哭一個痛快,然后找出事里正面的意義,積極地運用它去提升自己,管他算不算是阿Q呢!
鄒宇:除了自欺欺人的逃避之外,健忘麻木也是阿Q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以為人應該時刻保持清醒。阿Q精神要不得。
戴雯雯:我不愿意過麻木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麻木。人們必須生活在一層套一層,層層堆積的群體之中,在層層的堆積之下,我們的欲求將會更加受到約束,這些約束不但來自自然世界,而且來自人類群體,更多的還是來自我們身邊的人,最為接近的友人、親人、情人,我們無法逃避,也無處可逃。所以,當你因某事煩惱的時候,不妨來點阿Q精神,暫時忘掉它,轉移注意力,這樣你的思維就會開朗起來,否則一味想著它,反而陷得越深,難以自拔,徒增煩惱。
夏晶: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結論不盡相同,F實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積極性和消極性,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如果只看到消極的一面,心情自然會低落、憂郁,這時你不妨換個角度,從積極的一面看待它,說不定能幫你走出心情的低谷,變得平靜、開朗起來。我是一個容易滿足、容易快樂的人。我很容易就為自己找到平衡的理由,所以很多時候我能讓自己很快樂。阿Q精神是好還是壞,恐怕永遠沒有定論,但是我需要,像我需要氧氣一樣去需要。
……
多么精彩的場面!這才是我們應該孜孜以求的理想的語文課堂!
一 點 思 考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它強調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主張課堂教學必須構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動過程。課堂之所以充滿生命活力,就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
新程標旗幟鮮明地打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旗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種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然孕育出許多生成性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摒棄過多的預設與計劃、規范與機械,巧妙把握課堂上諸多生成性因素,更多地凸顯課堂的真實豐富性、復雜多變性、不確定性和動態生成性。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往往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而不是鮮活的個體;課堂教學不是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而是以教師自己為中心,一位地按預設方案強硬推進;當學生對文本解讀不合預設的答案時,哪怕再精彩,也不予認可,非得把學生擰到預設的答案上來。這與新課程精神嚴重相悖,而教師們卻樂此不疲,結果是學生的那點靈氣全部被扼殺,語文素養越來越低下。
理想的課堂是以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以動態生成方式來推進教學活動進程的。教師必須理智地對待突發的課堂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把即時生成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價值的話題列為學習內容,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也才能讓學生的靈性得以真正釋放。而漠視學生的課堂反應則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應當相信學生,相信在他們的心里,潛藏著人性的光輝;只要我們多一些褒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喚醒,少一些壓抑;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充滿人文精神的溫馨,定會生成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
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我們強調強調生成同時,不能忽略了預設。因為“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矛盾的統一體。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這一矛盾,審視教學資源,彈性設計教學,進而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實現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和諧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