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活動:背誦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完《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人,但在她的身上我們感受到善良、淳樸與愛心。任何一個地位卑微的事物都有閃光點,如小草、螞蟻。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位身份同樣卑微的父親,感受一下他的身上有何閃光之處。
二、檢查預習:
識記字詞:
凹(āo) 凼(dàng) 門檻(kǎn) 涎(xián)水 揩(kāi) 嘎(g。
籌(chóu)劃 黏(nián) 尷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
大庭廣眾
三、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①概括文章大意
②父親為什么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
③為建新臺階父親都做了哪些準備?父親為此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④新臺階建成之后父親是何種感覺?為什么?
感知課文內容。
提示:文章寫了誰,做了一件什么事,結果怎么樣。
a.“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迸_階是就地位的標志。人家住的是十幾級的臺階,而父親住的僅是三級臺階,父親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所以父親覺得臺階低。
b.每天撿一塊磚、一片瓦、鵝卵石,每天往瓦罐里放角票。
父親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c.不對勁。
長期生活中在沒有地位的環境中,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住上九級臺階,這種心理一下子沒有轉變過來,所以不對勁。
四、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上述問題的同時帶出人物形象:
自尊要強、堅忍不拔、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吃苦耐勞、為人厚道、為人謙卑。
五、點出主題思想:
作者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六、教師小結
這篇小說,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后。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六 作業
從文章中找出對父親的細節描寫,思考從人物的哪個角度來寫的、寫出父親的什么心理、體現父親什么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