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理解并背誦第一段。
二、重難點及解決辦法:背誦課文,教師可依據文段的內容和句式的特 點指導學生背誦。
三、學法指導:在朗讀、背誦中深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說
本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歸隆到曾在太倉(現在的江蘇太倉)項脊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有把自己的書齋題名為“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
“志”就是“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2.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讀,9歲能文,20歲通讀五經和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加《三國志》稱“四史”),但考試不利,35歲才中舉,后8次考進士落第,于是遷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講學20余年,學生頗多,稱之為“震川先生”。他直到60歲才中進士當縣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歸有光雖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群書,在散文創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明代接觸的散文家。他反對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主義主張,自稱“好古文辭,然不與世之為古文者合”提倡“獨出與胸臆”,強調真實感情。他的這種文風,發揚了唐宋的優良傳統,后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感情真摯,被譽為“明文第一”,當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
本文特點1, 感情線索--悲喜;(文眼) 2, 細節描寫--真實生動;
3,寫作手法--高妙; 4, 文章結構--平奇。
要點提示:1,歸有光及其散文是一座橋梁(唐宋八大家--清代桐城派)。
2, 歸有光家事散文的四個特點
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
細節--真實生動; 意境--詩情畫意。
五、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完成下列題目:注音
滲漉( )修葺( )垣墻( )欄楯( )冥然( ) 迨諸父異爨( ) 奴婢( ) 老嫗( )先妣( )長號不自禁( )( )呱呱( )象笏( )扃牖( )憑幾( )
偃仰( )瞻顧( )
二、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主要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人和事,并且寫與兩個時期,但卻渾然一體,那么貫穿全文的情感是什么?(原句作答)
2.文章寫了哪些人和事?分別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三、 結合注釋自譯課文第一段,掌握相關知識點,特別是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
室僅方丈 ( )塵泥滲漉 ( )
雨澤下注( )稍為修葺( )
使不上漏 ( )前辟四窗( )
室始洞然( )冥然兀坐( )
垣墻周庭 ( 。┤逯 ( 。
置 顧視無可置者 ( )
內外多置小門 ( )
顧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勝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
沛公不勝杯杓 ( )
何可勝道也哉 ( )
此時無聲勝有聲( 。
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
四、翻譯下面句子。
(1).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珊珊可愛。
五、 根據提示背誦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后項脊軒的情況。
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著眼于三個方面。
小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
修葺后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
亮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雅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靜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優美、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記誦。
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誦。
齊背第一段
六、名句默寫
1、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 )( )( )
2、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 )( )( )( )( )
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