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②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③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課文翻譯理解課文,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后天教育對人成材的作用,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二、重、難點:
1、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語頓。
2、 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二課時
二、教學步驟:
1、導語設計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菜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為何“傷”仲永呢?
2、 走近王安石,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搶答。
3、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對照注釋,一字一句地讀,通過合作交流,把課文讀懂。
師引;⑴推薦一位讀得最棒的同學大聲朗讀。
⑵師讀
⑶學生評價師和生讀的有什么不同?(點評)
朗讀文言文如何停頓才好呢?
4、多媒體顯示:停頓的要領。
a、理解文章,確定停頓點。,(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讀“破”。)
b、 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是指不能把詞語讀“破”。)
c、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來連一連,縱著一同學一句,大家齊讀。
多媒體顯示: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還謁于邑人。
⑹余聞之也/久。
三、研習課文。
1、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和手中資料書疏理文意,把課文試著翻譯邊讀邊說出聲。〉
⑵搶答賽。
隸:屬于。 嘗:曾經
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還謁:四處拜訪。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達聰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得為眾人而已耶?:它是一個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⑶翻開書,同桌互相試者翻譯,找出不會翻譯的句子,然后提出來,全班同
一起解決。
多媒體顯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照錄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補:補出省略句中省略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2、 課文研討、探究。
⑴大家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
a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b.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c.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
明確: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⑵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書本課主要內容。〈見板書設計〉
3、 欣賞品味。
⑴品味用詞的精當傳神。如:“啼”字,生動的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等。
⑵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四、歸納總結:
師問:1、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2、我們可以從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訓?
生答:小結。
明確:⑴本文用“傷”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的哀傷、痛惜之情。
⑵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后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再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五、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六、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⒈老師收集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多媒體展示>并讓學生以其中一條為主線,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名言警句:
①我是個拙笨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童第周
④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亞里士多德《浮學》
⑤“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
------------------------維納
⒉、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者的角度和觀點,寫在讀書筆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