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聽了不少優質課、觀摩課,發現有許多同志運用了分組討論這種課堂教學活動,但是,在使用這種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大部分同志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討論問題的內容選取不當,教學中提問學生的方式欠妥,提問時機把握不成熟,討論時間過短或過長,討論后師生互動不合理等。這樣的課堂,其實是失敗的。它不能給聽課者真實的感覺,我總覺得這是師生一起演了一出戲,讓聽課的老師看。我認為,分組討論運用的好,確實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能提高學生分析、辨別問題的能力,能在各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對分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也做了一些嘗試,盡量克服掉以上發現的問題,讓它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
端正的教學態度加上適當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使用各種教學手段,首先要克服的是名利觀念。我們不能只為了自己的需要而設計課堂,分組討論也一樣。有的同志使用它,就是為了讓聽課的同志或領導對自己的課堂有一個好的評價,所以他們只是在上示范課或觀摩課時才使用,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平時上課就隨隨便便。這是一種對學生極不負責的態度,也是對老師職業的踐踏。我在使用這種教學手段時,平常上課就針對每課的具體內容,設計好課堂分組討論的問題,然后選擇適當時機布置下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適宜的時間討論后,作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導讀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就是這樣做的。我首先確定討論問題。眾所周知,這篇小說的思想內涵深,寫作手法多樣,語言功底十分深厚。這么多的內容,如果一一分析下來,效果只能是老師很累,學生疲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選取了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一話題,設計了這樣的討論內容:作者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幾種手法?你從中讀到了什么?課堂上,我在范讀本文精彩語段后(范讀時尤其注意作者對孔乙己的動作,語言及外貌描寫,充分把握好這些內容的語氣、語調的變化),開始讓學生分組討論。討論過程中,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用了大約20分鐘的時間。等同學們慢慢平息下來后,我開始和學生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提問時我不指名,而是讓各組推選代表,分組自由發言,引導大家得出公認的“答案”。求得了答案并不是討論的結束,在此基礎上,我又連續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讓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有更深的了解。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后,我又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他這樣的人物形象是怎樣造成的嗎?”再讓大家討論,分析,一步步得出造成孔乙己這種形象及他悲慘下場的社會原因--封建(科舉)制度。
這樣的分組討論,我在導讀課中經常使用,它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受學生的歡迎。希望這朵課堂教學活動的奇葩,能更多的盛開在各種教學活動之中,能更積極的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它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