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作文教學可說是一大難題。傳統的作文課上談“作文”的教學方法總沒有很好的效果,有時“副作用”還挺大。老師說少了對學生的指導性不大,說多了又占用了學生的時間,限制了他們的思路,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總是圍繞老師所說的模式,千篇一律。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近年來,我在使用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法時,把作文教學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收獲還算不小。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比老師在課堂上大談寫作之道更能快速地提高作文水平。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盡量去引燃學生的寫作欲望,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欲望提高了,激情澎湃了,興趣也就高漲了。我的具體措施是,設計每單元的整體認知課的教學內容時,不只讓學生感知要學的,還要讓他們了解要寫的,把每單元的作文訓練也設計出來。然后在分課型導讀、自讀時,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作者是怎樣觀察生活的,生活中的什么使他們產生了寫作欲望。再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注意和所學文章有關的生活現象,練習換換角度,看是不是生活中的某些人、事、物也能給自己一些感觸。只要有,哪怕是一點點,也要立即寫下來。這樣,寫的多了,學生就會觀察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想記下來,就想訴之于筆端。日子長了,學生的寫作的習慣形成了、寫作興趣也就增強了。
培養出了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再指導他們選取適當的材料,安排恰當的思路,選擇精當的表達語言,他們就能寫出一些有“水平”的作文。
我在教學初三語文第六冊的散文單元時,先讓學生明確散文的文體特征,明確本單元的作文訓練要寫散文。然后在每課的導讀設計中,我重點指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路,材料的選取,結構的安排,語言的特色等,讓學生對散文這種文體先有理論上的認識。如我導讀《藤野先生》一文的時,先指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藤野先生,圍繞藤野先生寫了哪些事;為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為使文章結構嚴謹,作者在內容上是如何前后呼應的等。然后在課堂練習中設計作文題,讓大家思考如果讓他們寫自己的老師,會怎樣寫這樣的敘事散文。再如導讀《白楊禮贊》時,主要讓學生理解作為不是名貴樹種的白楊樹,作者為什么會用那么多的語言去表現它呢?分析課文時,我就重點分析作者是怎樣運用象征手法,賦予白楊樹深刻的象征意義的等,讓學生了解抒情散文的寫法。在后面的自讀課上,我再設計出能讓學生了解作者怎樣選材,如何安排內容結構的自讀題,讓學生對寫作散文的方法有更綜合的理解。最后,我再做好由課文到作文的遷移。我設計出一些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作文題,讓學生進行寫作片段練習或作文訓練。本單元我給學生布置了《我的語文老師》這個作文題,要求學生必需寫我本人。由于平時我和學生的關系相處得非常融洽,學生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又對寫作敘事散文有了足夠的認識,這次作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全班無一人抄寫或仿寫,所有作文語言流暢,文筆生動,極形象的表現出了我上課的風格。
這樣,經過系統的指導與練習,學生便對怎樣寫作文有了理論和實踐上的認識。在作文課上,布置學生動手寫作文前,老師就不需多講,只要讓學生回憶平時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讓他們展開聯想,來抒寫他們的真情。這時,學生已經能夠寫出較有水平的作文來。比如我班段人龍的散文習作《柳絮兒》就發表于縣報上。我再拿它在班內分析、表揚,來激勵其他同學。同學們就養成了愛觀察,愛寫作的習慣。我用這一方法導讀其他單元時,學生楊國強的《我的母親》、段海珍的新詩《童話與生活》均發表于《夏風》報上。
一分辛勞,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獲。只要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大膽地去探索、實踐,總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