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公司打出的廣告:“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不僅會讓人聯想到其公司及產品名稱,更會讓人聯想到“聯想”這一思維活動的重要性。同樣,在閱讀《狼》等言簡意豐的文言作品時,巧妙利用聯想助讀法,亦可收到事半功倍、如虎添翼的效果。《狼》這篇文言小說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篇幅短小,但情節曲折,主題深刻,很適合用聯想助讀法學習此文。
追問聯想,巧理情節。
生活中,好奇的我們總會針對一些現象提出疑問,當前面的問題得到解決后,又會調動自身經驗,運用聯想思維進一步提出:以后怎樣了?這樣一直追問下去,直到問題有了圓滿解答。運用這種追問聯想法,可以清楚解析作品的故事情節。讀完《狼》的開頭句:“一屠晚歸……綴行甚遠”后,我們就可追問:遇上狼后,屠戶怎么辦?跑、躲、智斗還是與之拼命?智斗時借助什么?如此追問下去,這篇小說的情節就可水落石出、一目了然了,那就是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體驗聯想,認識形象。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總是來源于現實,因此,要想掌握其性格特點,完全可以以局中人的身份去體驗、感受和聯想。經過這樣設身處地的聯想之后,人物的所行所動、所思所想便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即使小說中的人物是動物,比如《狼》中的兩狼,他們也具有與人相似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大家生活中對這些動物的自然屬性的一些體驗,你就可以化身為狼,聯想其行動背后的心思了。
如讀到“綴行甚遠”一句時,就想:我(狼)為啥跟你這么長時間?想找機會唄!我倒要看看你是個什么樣的人,給我一根骨頭就想打發我?沒門!至此,狼的狡猾、貪婪之嘴臉已初步呈現。照此法讀完全文,則文中狼的狡、貪、蠢和屠戶的智勇雙全的性格就可躍然紙上了。
比較聯想,提煉主題。
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尋出兩事物間異同點。在閱讀中,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人對作品的深廣度有進一步的掌控。讀《狼》時,可將作者的另外兩篇寫狼的文章與此比較,發現不管什么樣的狼,其結局都以斃命于人手下而終,作者意圖何在?再比較聯想一下《宋定伯捉鬼》中的人鬼之戰,與此又是多么相似:相對“人定勝鬼”而言,《狼》文是否也表現了“人定勝狼”的主題呢?那么再聯想到現實社會中邪惡勢力的狡詐、貪婪、兇殘和愚蠢,本文結尾處的主題議論句“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之意即可了然于胸了。
當然,聯想助讀法不僅僅適用于文言小說一種體裁,也并非所有文學作品只此一種閱讀法,但其作用卻是毋庸質疑的,希望大家能掌握此種閱讀方法,更透徹的理解所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