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品味詞語,體會作者的豪情壯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聯系生活,正確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4.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聯系生活,正確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學習過程 預習形成
一、引入新課,激情入境。
1.出示詩歌,提問:有誰知道這詩的作者,誰能講講這詩的意思。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詩歌大意):我們懷抱著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分別了,從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時局的艱辛,并不容許我們發愁啊,快把離愁別恨統統拋到滾滾東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滅了竊國大盜袁世凱,且讓我們盡情開懷暢飲,慶功祝捷,到那時候,我們一定會回想起今天小飲餞別時共同約定的諾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風雨樓來紀念這偉大的勝利。
2、走近作者李大釗
李大釗就是我們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驅者,他字守常,河北樂亭人,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24歲時留學日本,參加過討伐袁世凱運動,27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和陳獨秀一起編進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領導了“五四”運動。1927年被反動軍閥張作霖殺害,年僅38歲。李大釗的小品散文有一種驚世駭俗,氣沖霄漢,坎鏜的神韻,是他進行推翻舊世界的洪邁精神的反映。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就是一篇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充滿樂觀精神的雄文。
3.課文背景
此文寫于20世紀20年代。1923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一件慘案--“二七”慘案,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而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全身心地投入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李大釗正是在這件事后寫下了這篇文章的。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斗爭,趣味無窮。他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全文不滿500字,但內容豐富,激情澎湃。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積累生字生詞,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并從中選四個詞語寫一段話。
逼狹 崎嶇 阻抑 險峻 一瀉萬里 奇趣橫生 回環曲折 亦復如是
2.激情朗誦:學生激情朗誦,初步感知課文。
明確:用慷慨激昂的語氣來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
3.抓住割斷的關鍵詞來看作者的行文思路:人類歷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進程--人類歷史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史路--中華民族的精神。
4.說說本文的各段段意
第一段內容:歷史的道路崎嶇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沖過去。總領全文,點明主旨。
第二段內容:民族生命的進程就像江河的進程,是曲折坎坷的。
第三段內容:人類的歷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絕壯絕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險的美趣。
第四段內容:中華民族的道路崎嶇險阻(國運艱難),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賞到壯美的趣味。
第五段內容:用揚子江、黃河精神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氣概和戰斗風貌,需要我們發揚黃河那種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5.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訴我們應該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對革命保持必勝的信念,要擁有豪壯雄健的氣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再讀課文,解題探究。
1.怎樣理解“艱難的國運”? 明確:包括兩個方面:①自然:逼狹,崎嶇,險阻。②國運:處境艱難(帝國列強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2.怎樣理解文中“雄健”的含義? 明確:包括兩個方面:①自然:浩浩蕩蕩,濁流滾滾,一瀉萬里。②國民:一往無前,在艱難境界中前進。
3. “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明確:雄健的精神: ①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種民族精神。②奮斗中能體味到成功的樂趣。
4.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 “一種冒險的美趣”,“奇趣橫生”,“一種壯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種種趣味,其實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人類在經歷挫折、艱難、險阻之后獲得成功,必然會更加感到一份珍貴的快樂和幸福。高爾基在《海燕》中叫做“戰斗的歡樂”,毛澤東則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歡樂”、這“樂”,就是本文中的“趣味”。這種快樂和幸福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可以體會到的。
5.這篇文章第二、三兩段都說到兩種境界,語意的重點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語意的重點是逼狹險峻的境界,第三段語意重點是崎嶇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推進了一步。第二段說兩種境界,第三段則說兩種境界有兩種樂趣,走到崎嶇的境界,置身奇絕壯絕的境界,有冒險的奇趣美趣。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1.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氣勢磅礴,鏗鏗有力。
2.語言運用的技巧:運用比喻說理。 3.請同學們聯系課后練習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作用。 ①長江大河--民族生命進程 ②揚子江、黃河--中華民族歷史進程
③浩浩蕩蕩--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④平原無際,一瀉萬里--中華民族歷史順利發展 ⑤曲折回徊,崎嶇險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⑥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 ⑦濁流滾滾,一瀉萬里--中華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艱難的國運:“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 ⑩雄健的國民:勇敢、執著、愛國……
4.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層層設喻,步步推理,增強了說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豐富了文字的含義和作品的意蘊。
5.作者的情懷:革命樂觀主義的情懷和強烈愛國主義的情感。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閱讀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義的呢?說一說,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體驗過這樣的美趣嗎?
同學之間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提間,學生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3.今天的中華民族,國運昌盛,聯系國際形式來想想,我們還需要“雄健的國民”嗎?
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設我們美好的祖國。
4.模仿課文,用比喻手法寫一段話,說一個道理。
合作展示
檢測反饋
一、基礎知識題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或給畫線字注音。
逼狹( ) 崎嶇( )( ) 阻抑( )
險(jùn)____ 叢山(dié)___嶺 濁流( )
2.指出下面文句中畫線詞語的比喻意。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
(1)長江大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語接龍。
回環曲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詞填空。
奇趣橫生 崎嶇險路 坦蕩平原 冒險的美趣
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__________,有時是__________。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__________,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__________。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1.在第一段中的長江大河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選段中,多次出現“趣味”一詞,如何理解( )
A.是帶有冒險和壯美意味的 B.能帶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享受。
C.是指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3.選文第一段實際上是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略
2.(1)民族生命的進程。 (2)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
3.折戟長沙--沙里淘金--金戈鐵馬--馬到成功--功虧一簣
4.坦蕩平原 崎嶇險路 奇趣橫生 冒險的美趣
二、閱讀測試題
1.民族生命的進程
2.C
3.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沖過艱難險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