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豐富人文積累;
2、體味本詩賦、比、興藝術手法及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感知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思想與生活。
教學設想:啟發(fā)參與,適當分析,強化朗讀
教學重點:分析戀愛階段,男女雙方性格特點及比興手法的運用
過程設計:
一、復習導入
1、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一篇選自《詩經(jīng)》的詩作,《氓》。(板書:氓)
關于《詩經(jīng)》的詩作,我們并不會太陌生。我們初中學的課文中,有什么課文就是選自《詩經(jīng)》?
《關雎》、《蒹葭》。(喚起學生回答,回答不出,老師再說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還有《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不是?
(讓學生試背,學生背不出,老師作記憶喚醒,一般不作全文背誦,幾句作喚醒就行)
2、不應該陌生,那關于《詩經(jīng)》,我們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詩305篇;
原來叫《詩》或取整數(shù)叫《詩三百》,漢后被奉為經(jīng)典,稱《詩經(jīng)》;
其中詩歌分風、雅、頌。“風”又稱“國風”或“十五國風”,是各地歌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
(常識引導學生回憶,不作過分展開。如果課堂回應比較熱烈,應對學生肯定激勵,并就上三點對《詩經(jīng)》基本常識作強調(diào)。
3、導入。《詩經(jīng)》中有大量愛情題材的詩作,如我們學習過的《關雎》、《蒹葭》。愛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話題,但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氓》來感受另一類的愛情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
二、感知詩作,引導思考,朗讀品味
1、引導
老師引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品味這首詩作。
大家剛才一起回憶了初中學過的《詩經(jīng)》課文,《氓》這首詩首先給我們的直觀印象是,句式什么特點?也是四言句。不同的是章節(jié)多了,共有六章,似乎是長了,但從它的內(nèi)容,幾乎講述了一個女子一生的故事,而又講得那么細致生動,它又是非常精煉的。
下面,大家隨著錄音來感知全詩,并思考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作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是如何來展開,寫了哪些人物,人物又給了大家什么印象?
2、播放錄音,學生可以小聲跟讀。
3、學生講述初步感知:
老師提問題:整首詩已做初步的感知,下面大家來說說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有哪些基本情節(jié)?
學生回答,老師小結:
這首詩通過“我”的人稱來敘述,講述了女主人公從戀愛到婚變的過程,完整地敘述了一個婚姻悲劇。
全詩寫了三方面的內(nèi)容
戀愛(第一、二章)-婚變(第三、四、五章)--決絕(第六章)(板書)
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感知全詩,請大家注意情節(jié)發(fā)展各部分的感情基調(diào)。
4、分章提示,逐章朗讀
第一章,提示氓、蚩蚩、匪、即、頓丘、愆期、將等字詞音義,“秋以為期”的句式特點(“以秋為期”的倒裝)。
問題:這一章從故事情節(jié)來說處于什么階段?人物給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調(diào)如何把握?
學生回答,要點:寫“我”與“氓”開始接觸到進入戀愛。“我”是真誠純樸的;“氓”是“蚩蚩”的,一付忠厚的樣子。
感情基調(diào)應該是熱情幸福的。
學生朗讀,提示注意情感基調(diào)。
第二章,提示垝垣、復關、載、筮、咎、賄遷等字詞音義,“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的翻譯。
問題:這一章又處于什么階段?人物又給人什么印象?
學生回答,要點:寫“我”與“氓”由熱戀而進入婚姻。本章突出了熱戀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現(xiàn),足見“我”用情之專、思念之深。
感情基調(diào)同樣應該是熱情幸福的。
學生朗讀,提示注意情感基調(diào)。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說等字詞音義,“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的翻譯。
問題:這一章為什么提到桑葚,又提到斑鳩?本章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感情基調(diào)又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要點:提到桑葚、斑鳩是比興手法的運用。桑葉沃若,用以喻女子青春好年華,鳩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比喻);“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由眼前物引起對男女情愛的感慨,這是興的寫法。本章是戀愛到婚變的一個過渡,在感情基調(diào)上出現(xiàn)了突變,透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
學生朗讀,提示注意情感基調(diào)。
第四章,提示隕、徂、三歲、湯湯、帷裳、罔極等字詞音義,“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翻譯。
問題:這一章又如何來理解桑葚,寫的又是什么情節(jié)?
學生回答,要點:比興手法的運用。情節(jié)是婚變。基調(diào)是怨。
學生朗讀,提示注意情感基調(diào)。
第五章,提示靡、夙興夜寐、咥等字詞音義。
問題:這一章如何來表現(xiàn)人物,寫的又是什么內(nèi)容?
學生回答,要點:突出“我”與“氓”的對比,刻畫了人物,顯示氓的本性,也揭示婚變原因。基調(diào)是怨恨、沉痛。
學生朗讀,提示注意情感基調(diào)。
第六章,提示隰、泮、總角、晏晏等字詞音義,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兩句的翻譯。
問題:如何理解“淇則有岸,隰則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何把握本章感情基調(diào)?
學生回答,要點:前者是比的手法,用淇水有岸,漯水有涯來反喻自己愁思無盡;后者是覺醒后的決絕。感情基調(diào)是清醒、剛烈。
三、再次感知全詩,集體朗讀全詩
四、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
1、全詩通過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xiàn)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2、運用比、興手法來使語言形象生動,進一步豐富內(nèi)涵;運用對比手法,包括“我”“氓”對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對比來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業(yè)
課余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