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設計理念
《我與地壇》是一篇帶有濃厚自傳和哲理色彩的散文,教材編寫人員將其歸屬于閱讀教學的“文本研習”中。“文本研習”更多的側重于通過閱讀文本中的語言來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與“問題探討””文學鑒賞”以及”活動體驗”是有所不同的。本教學設計就是著眼于引導學生如何通過閱讀文本語言來解讀文本內容,從而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在教學策略上,重視朗讀,重視學生活動和師生互動,重視課外拓展,重視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來引發學生對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二、 教材分析:
新課程將《我與地壇》置于“珍愛生命”這一專題的“精神支柱”話題之下。作為該話題教學的重點,《我與地壇》一文意在促使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做深層思考。課本《我與地壇》節選了原文的其中兩章,這兩章分別突出了怎樣對待生命中的苦難,怎樣理解母愛等主題。
三、 學情分析:
學生剛由初中進入高中不久,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對人生的苦難體驗和認識不足,所以在閱讀文本時可能產生一定的溝通和體驗阻礙;而且就思維發展程度來說,對于哲理性思辯性的語言的深層含義,學生理解起來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相對來說對第二節母愛這內容的理解反而會因為更有生活體驗而顯得容易一些。根據學情,安排教學課時數2課時。
四、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品味文章中的一些比較含蓄的語言 (知識性目標)
(2)理解文章的情與景的內在關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能力性目標)
(3)體會作者遭遇重大打擊后的心路歷程,引發學生對人生的頑強精神和親情的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五、 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從地壇中得到啟發的,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對這兩點,教學中以抓關鍵句的理解為突破口,來帶動學生對全文內容和表達的理解。
六、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做課前預習,閱讀教材和讀本《我與地壇》全文,找出難以理解的語句,為課堂教學做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或多媒體,收集一些挫折人生的具體事例。
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課堂導入:
以金華的2007年感動中華人物孟祥斌的事例和頒獎詞導入。
“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巴金《燈》中的名言“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 (通過多媒體顯示)
--用鮮活的例子來導入,一下子就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反思,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課內外結合,可以促使學生實現由學習到生活的拓展。
2.檢查預習:
提問學生《我與地壇》全文七節的基本內容。只要做到大體理解就可以。如能講出“我因為殘疾而常到地壇來”“母親對我的掛念”“寫一對夫婦來園里散步”“寫一個唱歌的小伙子”“寫一個運氣不好的長跑者”“寫一對兄妹”等就可以,目的在于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同時使學生對于全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
3.文本研習:
探討問題1: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分析引導: 重點理解“該”字的深層意義。如同日常生活中說這句話的意思一樣,文章中的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應該是兩個方面的,一是我為什么該來地壇,即客觀現實的情況,一是為什么該我來地壇,即自己的實際情況。(以教師指導活動為主)
探討問題2. 那么文章中寫到的我到底是有什么樣的情況呢?而地壇有是個什么特點的地壇呢?兩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分析引導:
①地壇特點:(1)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如同一片野地、剝蝕了古殿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又散落了……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2)“園子無人看管……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3)“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補充介紹地壇的歷史特點:老北京的“九壇八廟”的說法;地壇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澤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通過多媒體顯示)
②我的處境:“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搖著輪椅”“失魂落魄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么也找不到了……”“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以師生互動為主)
③兩者關系:如果把地壇看作一個人的話,可以理解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類比關系。
探討問題3. 荒蕪冷落卻富有生命力的地壇這個景,給于一個遭受重大挫折的“我”什么啟示,從而使作者重新振作起來呢?
--分析引導:荒廢的地壇與殘廢的作者,有著相同的命運,但是荒廢的地壇中的那些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和草木等一個個生命個體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述說著自己生命的美麗,從而啟發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頑強的活下去。 (以教師指導學生活動為主)
探討問題4.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是什么意思?
--分析引導: 這些語句的含義,實際上都可以從作者與地壇的精神交流角度來思考,從作者與地壇的“殘廢與荒廢”這個共同的命運的角度來思考。
4.教學反思:
前面3個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引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思考,探討問題4則可以讓學生自己自由發言提出,這樣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就多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質疑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當然學生也可能提出其它語句中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一些必要的討論。解答前3個問題的目的,既在于理清文章第一節的思路,又促使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從地壇中得到啟迪的,思考作者是如何從痛苦走向堅強的,從而理解文章的景和情的關系。所以我認為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句話,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第一節內容和作者情感的一個突破口。 (以師生互動為主)
在進行上述探討的時候,要組織學生集體朗讀文章寫地壇景物的語句,以利于體悟其中包含的情感。(以學生活動為主)
在探討上述問題時,要聯系到課前導入中關于孟祥斌救人行為的精神價值、關于被救女子輕生行為的討論,從而引導學生更明確理解史鐵生的面對災難的頑強精神的寶貴。(以學生活動為主)
第二課時
1、課堂導入:
回溯文章的思路和前一課時的大概內容,過渡到本課時內容的教學。
2. 文本研習:
探討問題1. 文章第二節哪些語句刻畫了作者的災難給“母親”帶來的痛苦?
探討問題2. 文章哪些語句體現了作者的沉痛心情?
探討問題3. 文章哪些語句寫了作者從母親的一生中得到了生存的啟發?
--分析引導:“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些問題,學生回答起來是沒有什么大難度,在學生回答之后,對重點語句做點撥并組織學生對相關語句進行集體朗讀,以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加深對母親的堅忍精神的理解;同時體會作者飽含感情的沉痛的反省性語言特色。 (以學生活動為主和教師指導為輔)
3. 課外拓展:
(1)讓學生思考并提出自己以前學到的關于母愛或父愛等家庭親情的文章詩詞,對重要內容可以進行回憶性的學習。如《游子吟》余光中的《鄉愁》和朱自清的《背影》等或一些流行歌曲,可以選擇其中的佳句師生共同進行賞析。
(2)發放作者的《秋天的懷念》一文,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把握文章精神內涵。
(3)引導學生關注本地名勝“江南第一家”,使理解其精神實質。
有關資料: 江南第一家,即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而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作為一個文化古跡,以其融古代建筑,風景名勝,民俗傳統、儒家文化為一體的獨特品位,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游客。
(部分學生對這內容還是比較熟悉的,可以讓學生做介紹教師補充。目的之一也是在于引導學生關注本土的文化傳統。)
--在課外拓展的過程中,既要繼續落實“母愛”這個內容,也要促使學生思考史鐵生從母親身上學到了頑強精神,那么我們年輕的一代,要從他人身上學到什么的問題。)
4. 小結反思:
地壇是史鐵生獲得新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地壇是我的地壇,也是我和母親的地壇。地壇荒蕪之下的生機,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偉大的母親,則在不斷的鼓舞我頑強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 。文章節選的后面幾節內容,寫了散步的夫婦,唱歌的小伙子,運氣不佳的長跑者,一隊兄妹等等,實際上都是圍繞作者自己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來展開的。孟祥斌的價值,不僅在于救了一個人,更在于體現了一種精神,一種他人有難,及時救助的精神;史鐵生的價值,不僅在于寫出了一些文章,更在于體現了一種精神,一種頑強的面對生活的災難的勇敢精神。(以教師指導活動為主)
八、 板書設計:
地壇: 荒蕪但不衰敗
我 : 身殘但志堅強
-------人,活著需要的是一種精神
母親: 生活的痛苦和對作者的理解和希望
作者: 對母親的思念和痛悔以及獲取的生存感悟
-------人,活著還需要的是一種愛
九、 作業設計:
(1) 在閱讀《我與地壇》全文和《秋天的懷念》的基礎上,寫一篇讀
后感,談談自己對人生的一些看法。
(2) 發放李密的《陳情表》一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把握作者對祖
母的“孝義”感情。
--上述兩作業,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拓寬閱讀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寫作鍛煉的機會,同時提高學生的相關思想認識。
(3) 要求學生編寫一段生動而翔實的“江南第一家”導游詞,或編寫
一段景點介紹文章對“江南第一家”景點進行廣告。
--這個作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的各個方面的能力。
十、 問題研討:
很多參考書都認為史鐵生 在遭受截癱的重大打擊的時候,是“園子里的生命給了他啟示,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教師教學用書2003年6月版第71頁)。“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必修二教學參考書2006年版,第2頁)這樣理解文章的景和情的關系,本人覺得有點與學生作文中寫自己碰到困難時想起偉大人物的名言從而勇氣倍增一樣,顯得過于單純和膚淺,有拔高景物的作用而忽視作者自身的潛在的面對生活打擊雖痛苦不堪卻仍不愿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的嫌疑。我覺得作者自身不服輸的內在精神是自己走出困境的決定性因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能不能在這個角度對《我與地壇》全文做深入的挖掘?這是本人教學這篇文章后的一點想法。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