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提綱
熟讀課文
找郁達夫的資料
學生收集關于秋天的詩文,對照本文加以研究
教學目的
1. 知識和能力
了解文章“景”與“情”和諧統一,以情馭景的寫作特點。
聯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聯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理解本文的對比手法的運用,學會運用
2.過程和方法
檢查預習
分段朗讀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課堂寫作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健康的審美情趣的養成
教學重點難點
幾幅圖畫所蘊含的思想
寫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離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淡,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意將平時和行動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
郁達夫此時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水似的遁世文學!
整體感知:思考探討
1、作者是否只寫了北國之秋?
2、作者如何描寫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3、請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特點?
北國之秋:清 靜 悲涼
南國之秋:慢 潤 淡
4、北國之秋讓作者夢縈魂牽,是哪些秋景讓作者眷戀?請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圖。
秋晨圖
秋蟬圖
秋雨圖
秋槐圖
秋果圖
5、這五幅秋景圖按什么順序來寫?
這五幅秋景圖并無一定的順序,是作者順手拈來,隨心而作,這恰恰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
6、把這五幅秋景聯系起來的“神”是什么?文章是怎么體現的?
本文的“神”: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
秋晨圖:破屋、濃茶、高天、馴鴿、牽牛(破壁腰中、藍色或白色)
分析:種種意象的組合,無一不顯示出環境清幽、蕭瑟,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
本文的“神”: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
秋槐圖:落蕊
分析:不寫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寫其落蕊,給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感覺。
秋蟬圖:衰弱的殘聲、嘶叫、家蟲
分析:幾聲秋蟲的哀鳴足以牽動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獨者的冷落、悲涼。此處以動襯靜,令人頓生“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感。
秋雨圖:灰沉沉的天底、涼風、閑人互答、一層秋雨一層涼
分析:北國清秋之雨忽去忽來,都市閑人互答悠然閑適,“我”超然于外觀景,才真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秋雨的絲絲寒意。
秋果圖:棗子、淡綠微黃、清秋佳日
分析:秋的全盛時期不在果實成熟紅透,卻在將熟未熟的青澀日子?梢娮髡邔识记锶談倬傲巳挥谛兀星楸磉_含蓄而深沉。
分組研討
7、作者為什么不選取色彩絢麗的景物,只選取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描寫呢?
提示:從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社會環境、自然景觀)兩方面考慮。
結論:“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詩文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景”與“人”合為一體,“物”與“我”完美交融,。本文作者就以卓越的藝術才華創造出一種“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思考: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故都的秋(頌歌) 郁達夫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
故都的秋像一首詩,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又蒼涼。
作文訓練,當堂寫作300字的歌頌本地任何一個季節的散文,必須采用對比的手法(10分鐘)當堂加以評價。
擴展閱讀
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曰:“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簡注與簡介
悚(sǒng)然:驚懼。 (cōng):金屬相擊聲。 (lì)冽:寒冷。砭(biān):剌。黟(yī):黑。戕(qiāng):殺害。
此賦作于仁宗佑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描繪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蕭條景象,借景抒寫了對人事憂勞和與秋關聯的音聲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卻轉喻禍根在人。全篇語言流暢、聲情并茂,不愧為佳作。
譯文:
歐陽先生我夜里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里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 边@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聲,忽然變得洶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好像金屬相互撞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聽不到到任何號令聲,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于是對童子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蓖踊卮鹫f:“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什么而來呢(它怎么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調凄凄慘淡,煙靄飄散,云氣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彼此爭盛,豐美繁茂;樹木蔥蘢青翠,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一旦秋風吹過,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余烈。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征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于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么卻要以并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磨難,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