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記》簡介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二)課文要點點撥
《報任安書》
難解句:
1. 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
譯文:彭越、張敖南面稱王,卻被囚禁在監獄問罪法辦;絳侯周勃平定了呂后親族的叛亂,權勢超過了五霸,卻被囚禁在請室之中;
2. 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譯文:被囚禁在監獄里受辱,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只要不及早自殺,怎么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一個人的勇敢或膽怯,是在不同形勢下顯示的;一個人的強大或軟弱,是在具體情況下表現的。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3. 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譯文:我之所以克制忍耐自己的感情茍活于世,囚禁于監獄而不拒絕,是因為我內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碌碌無為地了結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顯揚于后世。
4.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譯文:書還沒有寫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罰而沒有怨怒的臉色。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書,能藏之于名山,傳給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廣泛流布到社會上,就可以補償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誤的時間,即使受更厲害的刑罰,難道還有悔恨之心嗎?可是這事只能給聰明人說,難以給一般人言啊。
5.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臧于巖穴邪!
譯文:因此我自己內心極為痛苦,愁思纏結。在家時就精神恍惚,出門就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好。每當我想起遭受的這種恥辱,總是背上出汗沾濕了衣裳!我竟然成了一個官幃之臣,已經是卑微下賤的人了,怎么還能效仿賢者去隱居呢?
6.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譯文:如今您竟然教導我推舉賢士,難道不是與我的內心想法相沖突嗎?現在即使我想修飾、美化自己,以美麗動聽的言辭來掩飾自己,對世俗社會沒有什么好處,也不會被俗世之人信任。反倒正好招致屈辱罷了。總之,到死的那一天之后,一生的是非對錯才能有定論。
7. 論說文舉例的模式:
例1: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例2: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居室。
(三)要點歸納
1. 以:① 仆以口語遭遇此禍 (介詞,因為) ②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介詞,用)
③ 及以至是 (通“已”) ④ 以稍陵遲 (連詞,因而)
⑤ 思垂空文以自見 (連詞,來)
2. 為:① 幸勿為過 (被) ② 難為俗人言也 (介詞,對)
③ 殆為此也 (因為) ④ 季布為朱家鉗奴 (成為)
⑤ 推賢進士為務 (作為)
3. 乃:①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才)
②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卻,竟然)
③ 無乃與仆心剌謬乎 (無乃……乎? 難道)
(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語言點歸納
1. 一詞多義
(1)負 ① 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2)使 ①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 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
(4)徒 ①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的)
②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5)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③ 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希望)(《報任安書》)
(6)以 ① 以勇氣聞于諸侯 (憑)
②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用,拿)
③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來,連詞)
④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為)
(7)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卻立 (于是)
② 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機)
③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通過)
(8)為 ① 欲與王為好 (動詞,交往)
②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動詞,演奏)
③ 為刎頸之交 (動詞,成為)
④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介詞,給)
⑤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介詞,給)
2. 古今異義
(1)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2)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3)請以咸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
(5)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6)于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7)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8)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3.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 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 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2)名詞作狀語
①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 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3)使動用法
① 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 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4)意動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為先;后,以……為后
4.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 我為趙將
(2)被動句
① 而君幸于趙王。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倒裝句
① 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 定語后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 介賓短語后置:乃設九賓禮于廷